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疾病防治主要成果及医疗事故

第四节 疾病防治主要成果及医疗事故



  一、疾病防治主要成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又无特殊药物治疗的疾病。本场1958年至 1961年每年收治100多例,病死率为5%~7%,严重地威胁着广大职工家属的生命和健康。内科医生周殿开和其他临床医生一起不断学习摸索,经过1958年至1963年五年多的临床实践,掌握了流行性出血热治疗方面的规律,总结出一套比较成功的防治经验。从1964年到 1980年16年共收治出血热病人153例无一例死亡。
  治疗的主要经验是: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控制出入水量,根据出血热各期的病理过程,以液体疗法(平衡盐为主)维持机体内的平衡,积极予防和治疗各期可能和已经出现的并发症,让病人顺利地渡过出血热的各期,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这个治疗经验在1980年全国出血热会议上做了介绍,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形成了一套本场医院独特的抢救出血热的经验,并为管局治疗出血热所采用。
  大剂量阿托品抢救中毒性菌痢
  1972年至1978年在周殿开同志主持下,应用大剂量阿托品疗法先后抢救50多例中毒性菌痢病人,除一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外均抢救成功。应用大剂量阿托品治疗“毒痢”国内早有报道,—但应用阿托品剂量均较小,周殿开同志查阅大量资料,大胆创新,应用超大剂量,抢救了许多患者。最大剂量为一名五岁患儿,五天内应用阿托品2669毫克,抢救成功,该剂量在国内外未见到报道。
  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衰
  1974年冬,本场医院在学习裴德医院开展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经验的基础上,由黄永昌医师主持首先开展了此疗法,至今巳做6例均获成功。1882年一例五岁儿童患急性肾衰,成功地做了腹膜透析治疗,这是第一例儿童腹膜透析。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
  1974年派副院长习家骏和检验师张广济两位同志到北京参观学习关于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技术,回场后立即开展了此项工作,并在1974年冬应用肝素抢救成功一例重症付克型肺炎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并写出报道在管局杂志上发表,当时为全省首先开展此项诊疗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在管局出血热防治中提供了新的经验,以后关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应出用于出血热的诊治工作,先后写出三篇文章,在管局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和杂志上发表。
  免疫学检验应用于临床
  1975年本场医院开始组织学习免疫学新进展,并积极筹备有关诊疗技术。1976年检验科在张广济同志主持下,开展了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检验诊断方法,并用于临床工作,这项新技术的开展推动了本场免疫性疾病的诊治工作,当时在省内也是首先开展起来的。
  手术治疗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基层医院是有很多困难的,本场医院外科克服了技术上和设备条件上的困难,1967年进行了首次颅脑损伤外科手术治疗的尝试,由于当时技术设备条件和经验所限,虽经积极治疗,仍未能挽救病人生命,但外科医生们并不气馁,翻阅资料。总结教训,对后来发生的严重颅脑损伤大胆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十几年来共抢救颅脑损伤病人14例,其中抢救成功11例,并总结出一些经验体会,在管局内医学技术性杂志上发表。
  肝破裂手术修补
  内脏破裂,特别是肝脏破裂可直接危及病人生命,这在基层创伤外科中虽不多见,但仍属基层外科急症。肝破裂外科手术修补难度也是比较大的,这对本场医院来说是一种较大的手术,但经医院外科几年来不断临床摸索和实践,成功地用手术修补、治疗了四例肝破裂患者,其中两例为肝癌自发破裂,两例为创伤破裂。
  石膏改水和复方硫酸钠防治大骨节
  本场九队是大骨节病重病区。1974年卫生防疫组在九队进行了大骨节病防治试点工作,坚持用石膏改水予防措施使饮用水804很低的情况下由零升到60mg/升,同时改善环境卫生,加强调剂饮食,对患者应用自制大骨节防治协定处方,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当时查出大骨节病患者72人,经1976年复查治愈68人,治愈率为94%,1974年以来防疫站对九队大骨节病区复查三次,未发现新患。
  二、重大医疗事故
  1970年七队卫生员王诗鉴因给人注射安痛定用了注射青霉素后而未进行冲洗的针管,引起病人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未等上级部门来人检查,其本人即破坏了现场,而且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深刻,态度不端正,因此被定为医疗事故,受到行政处分。
  1969年三队产妇解帮群因难产胎儿死于宫内,不能娩出,没有采取碎胎术,而采取了乙醚麻醉下的内倒转术。由于产妇已往肝功能不好,手术中宫内出血较多,手术时间较长,产妇过度疲劳,在麻醉过程中出现了呼吸抑制,经抢救无效死亡、给当时的术者陈道堂同志定为一级技术事故。
           本场历年门诊、入院收治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