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史话
第七编 附录
第一章 农场史话
农场史话
王震将军在“八五四”
王震部长自1956年至1962年,曾先后十次来八五四农场。这位对革命屡建战功的将军,对我们农场的建立和发展给予了热忱的支持,对北大荒的农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农场的山山水水都留有他的足迹,千里沃土曾洒下他辛勤的汗水,他和北大荒开发事业结下了深厚感情。在农场创建时期的艰苦岁月里,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身先士卒,艰苦奋斗,为创建农场呕心沥血。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大形象,至今仍留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1956年7月,铁道兵8504和8507部队转业官兵来到迎门顶子地区,在这亘古荒原上,白手起家,创建农场。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些同志产生了思想波动。为检查转业官兵安置情况和做好稳定部队思想工作,7月中旬,王震部长不顾道路泥泞,从连山屯徒步跋涉来到本场。王部长右手拄着树棍,左手提着鞋子,挽着裤腿,赤着双脚,首先出现在富荣分场转业官兵面前,亲切地向大家问候。见此情景,同志们无不感慨万分,热泪盈眶。王部长听完分场领导的简要汇报后说:“好,我们先到连队看看。”在一连,王部长深入宿舍(马架)和伙房,询问同志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情况,勉励大家继续发扬人民军队革命传统,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用勤劳的双手把北大荒建设成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王部长在同炊事员的谈话中说:我们铁道兵是来北大荒创业的,不是来享受的。现在我们住马架,吃查子,条件很艰苦,但这是暂时的,以后我们要吃上自己生产的大米,白面,还要住上砖瓦房,高楼大厦。北大荒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艰苦奋斗来实现,我们的事业是光荣的,是富有远大前途的。王部长在伙房和大家一起边谈边吃高粱米饭锅粑,此时分场已准备好饭菜,派人请王部长就餐,王部长摆摆手说:不去了,我已吃完了。这一切,同志们见后尤为感动,大家纷纷表示,要以王震将军为榜样,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安心农场建设,立志变北大荒为北大仓,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而后王部长又来到了交通部(皖峰),同场领导研究了部署新点工作,确定了“靠山面水”的建点原则。他不顾连日的劳累,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迎门顶子,亲自在迎门顶子南坡选定了八五四农场场部位置。王震将军是我们八五四农场第一个奠基人。
1957年7月,王震部长又一次来场视察,那天正好遇上大雨,王部长乘坐的吉普车被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此时王部长当机立断:“抬过去,”于是跳下车,亲自同随行人员一起冒着大雨,奋力抬车过河。王部长全身上下全被雨浇个湿透,弄得浑身是泥,但他依然非常乐观,同志们见了无不感动。到了场里,王部长又赤脚涉水到各分场新点探望,亲自召开座谈会,倾听干部群众意见。到富荣分场一队,王部长带着随行人员在漏雨的茅草房里同战士们一起就着咸菜,愉快地吃了一顿玉米查子饭,大家很受鼓舞。而后王部长又到开荒作业点视察,当看到一台K—95号大型车陷在水泡子里时,问王副场长:“当前开荒这么紧张,怎么不赶快调车把它拉出来?”回答说:“中型车拉不动,大型车都是在开化前进作业区的,现在有很多漂伐甸子隔着,车开不过来,目前我们正组织力量抢修木桥和道路,估计三天后方可调车前来。”王部长听后立即掏出笔给八五○农场余友清场长写了一封信,叫他调两台大型车速来富荣牵引陷车.又吩咐送信的同志坐自己的车去,快点回来。直到八五○两台大型车调来,我场K—95号机车被解救出来重新投入开荒作业,王部长这才放心地离开了富荣。
1957年秋,王震部长在农垦局王景坤局长的陪同下来我场视察开荒工作。王部长听说蒋国金和岳长城两车组分别创造年开荒1840余亩的好成绩,非常高兴,立即让农场机务科长带路,到迎春附近开荒点上看望这两台先进车组全体成员。王部长同车组全体成员一一握手,勉励大家再接再励,为农垦事业再立新功。王部长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蒋国金K—55号机车,亲自驾驶机车开了一圈。下车后,王部长和大家一起合影,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纪念。
王部长不仅关心农场建设,而且十分关心干部群众的疾苦,在皖峰视察中,他看到农场初建没有肉吃,油水也很少,就对同志们说:“我给你们搞一部分牛来,你们好好饲养,要解决吃肉问题。”根据王部长指示,农垦局从内蒙给我们调来了1000余头菜牛,解决了转业官兵的吃肉问题。1957年11底,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度,为了抢翻场部后山荒地,老红军罗培兴场长不顾年老体弱,率领机关干部踏着冰水烧荒,同志们的鞋和两条裤腿全都结了冰,全然不顾,拼命地干。此时王震部长冒着严寒来到农场,见此情况把罗场长叫到跟前心疼地说:“小罗,怎么搞的,你看同志们冻成啥样子,你还要不要我的兵啦,快把同志们叫回去:”当同志们听到收工的枪声才陆续从草甸子里出来回场。
1958年5月,大批转业官兵来场不久,王震部长又亲临我场视察。通往团山分场新建点道路不好,有了几道水线汽车过不去,当时虽然冰雪融化,但水冷刺骨。在此情况下,王部长依然脱鞋涉水行走十余里抵达团山分场看望转业官兵。在视察中,他对同志们说:“有人说你们来的北大荒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那全都是瞎话。我们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就是要建设北大荒,要经过我们的双手,努力奋斗,来实现美好的理想。”他还说:“我听说你们当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北大荒是个好地方,就是没有大姑娘。同志们这不要紧,保证你们当不了光棍,大家放心,安心边疆建设。”
1959年9月,在党中央和王震部长的关怀下,从山东来了1600多名支边青年到农场,其中女青年1090名,这批女青年来场后大部与转业官兵结合,组成了美满的家庭。每当提起这些,同志们感慨地说:“是王震将军给我们牵上了姻缘红线,解决了我们的终身大事。”
1958年秋,在全国跃进高潮的影响下,浮夸风刮进农场,全场掀起大搞卫星田运动,农场机关上百人也在场部附近挖了一个方圆几亩地的深坑,昼夜往坑里担土垫肥,扬言亩产几万斤,放个大卫星。正当机关干部,群众兴师动众,大动干戈之际,王震部长来场在机关干部大会上讲:“我看到了同志们挖卫星田,干劲不小。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这种卫星田能亩产几万斤吗?我们国营农场是机械大面积生产,即使小块卫星田产量搞上去了也没有推广价值。因此我建议你们利用已挖好的大坑,搞一个温室解决冬季吃不上鲜蔬的问题。”王部长的讲话深深教育了干部群众,浮夸风得到了制止,党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恢复。遵照王部长指示,农场在卫星田处建了温室。
1960年,农场发生严重涝灾,为领导抗灾度荒,一年中王部长接连三次来到我场。同年春,王部长来到皖峰分场,询问分场高文德场长:“你们备荒搞得如何?”高说:“我没有考虑。”由于对抗灾问题认识不足,答不出抗灾的具体措施,王部长听后很不高兴,批评说:“你考虑了什么?现在整天下雨,遍地是水,播不下种,群众吃什么?你要考虑种水稻问题。”高答:“我们没有水稻种。”王部长说“没有水稻种,我给你调。”而后王部长及时调来了水稻种。
5月,王部长率苏联专家再次来场检查,见农场在皖峰至迎春公路两旁地里用拖拉机和泥整稻田间苏联专家这样搞行不行。专家说“这样搞能行,亩产二百斤没问题。”王部长高兴地对分场高场长说:“老高,大胆干,一直干到迎春。”当年皖峰分场种水稻近二千亩,长势很好,总产二百余吨,对度荒起了很大作用。其它分场也是如此,大种水稻和稗子,靠这些粮食渡过了灾荒。度过灾荒之后,农场经过调整,走上了复苏,振兴的道路。
二十六年来,本场经受了风风雨雨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发展成为具有六十万亩耕地的大型国营农场,五业兴盛,前途广阔,每年生产出上亿斤粮豆,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农场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步步提高。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北大仓,当年王震将军的“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的誓言已经实现。农场能有今天,与王震将军的关怀,支持,正确领导和广大转业官兵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
注:根据李瑶含、高文德、王忠岭、刘福林、王治沛、林久堂,于永彦等同志的回忆,于俊洪收集,赵清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