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受严峻考验(1960--1962)
第四章 艰苦创业(1955—1962年)
第四节 经受严峻考验(1960--1962)
一、自然灾害的侵袭
1960年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农场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因上年秋涝,土地饱和,几乎无秋翻地,春季阴雨连绵,机械作业受限。面临严重困难,农场提出人、机、畜三力齐上阵的口号。机务人员千方百计搞技术革新和改装,将播种机安装在五铧犁上称“犁播机”,安装在园盘耙上叫“耙播机”。改装六铧犁、七铧犁,实行翻、耙、播一条龙作业。小麦搞撒播,到芒种(6月5日)全场只播地20%。为了保证口粮自给,又调进成熟期短的糜子种,边翻地边在五铧犁上人工撒种,不仅保苗株数不够,秋收时株高只有30公分左右。大豆多采用人工点播,因地太湿,有的不用锄头刨坑,前面走的脚窝,后面就点种。有的还发明“裤播机”“帽播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气温低、水分大,多数“粉种”未出苗。由于作业粗放,苗期多雨无法管理,荒草满地,造成严重减产或绝产。本来“三留”的粮食还不够,由于受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l960年4月25日,全场开展群众性的大辩论,批判资产阶级的“右倾”思想和消极畏难情绪,大挖粮食潜力,把1959年所积存的粮食,除留少量种子和口粮外,全部上交才1980吨(指标仍未达到)。本来粮食歉收,自给还不够,还上交部分粮食,农场的干部、职工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搞“低标准、瓜菜代”,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供应口粮20斤、干部l5斤、家属8斤。职工口粮标准最低时才l4斤,在口粮中豆饼占50%以上。玉米、小麦吃全粉(不去皮糠)。食堂的伙食也很差,每人每餐只给一个豆饼加代食品的窝头,唱豆饼粥。因为热量不够,营养不良,不少人四肢无力、头昏眼花,患浮重病的全场2256人。麦台虽有种子和农忙季节的口粮,宁是挨饿也不能动用。实验场良种站职工刘殿云(党员)等人,在饥肠难熬的情况下结夥去13队麦台“盗”粮,每人只有40—50斤,为首的2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因饲料短缺,猪禽大批死亡。仅实验分场死猪达2000余头,鸡8万余只。机车无油停开,职工不发工资,口粮生活必需品赊购转帐。市场物品奇缺,通货臌涨,每斤萝卜0.25元,土豆0.5元,西瓜、窝瓜0.4元,鸡蛋、猪肉每斤5元,黄烟每斤20元,棉、布凭票,鞋袜、毛巾、肥皂等百货类商品分配出售。
二、克服困难度荒年
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对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一定促进作用。l961年1月16日,农场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总结大跃进以来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研究如何克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困难。决定大搞代食品、安排好职工生活,抓紧备耕生产,杜绝畜禽死亡。场党委还作出“反对干部特殊化”的决定,要求干部和职工患难与共“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总场党委书记陈希祥带头到食堂就餐,坚持与职工“四同”。在“低标准、瓜菜代,书记下食堂”的号召下,全场大搞代食品,每个生产队至少组织20—30人抓生活。有的上山采野菜、剥树皮,有的收集玉米芯、玉米皮、豆皮(粉碎沉淀后食用),有的打猎扑鱼,只要能代替食品的都要利用。至1961年6月底,全场共搞代食品938.85吨。其中人造牛奶5吨,人造肉0.25吨,捕鱼221.48吨,打猎3.6吨,各种淀粉558.24吨,野菜125吨。对营养不良的2256名浮肿病病患者给予特殊照顾,每人每天三两泥鳅鱼并供给豆浆。同年4月15日,场党委组织一个大型生活慰问团,以第一书记陈希祥为首的726名干部深入基层、田间访贫问苦,共走访职工家庭1000余户,召开各种大小型座谈会150余次,并拨款l000元,布票800尺,还有衣服、被褥、鸡蛋、白糖、饼干、白面、大米、猪肉等。根据不同困难,分别给予救济、补助。许多干部亲自帮职工修房子,拉烧柴,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场党委的行动,不仅使全场的职工、家属受到鼓舞,也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在困难时期,农场缺资金,就大搞工付业和多种经营,想方设法抓收入,解决职工部分工资,如烧炭、烧酒、食品加工、木器加工、采集山产品,到外地开设高价饭馆,组织集市贸易等。在纠正“左”的错误,落实中央各项农村政策中,对刮“共产风”平调的物资,于4月末基本退赔完毕,共退赔现金63449.95元,实物717件。开展了集市贸易活动,l961年“5.1”节,各分场均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大型集市贸易。职工给了园田地并解决了种子,对自留地、小开荒和家庭付业都放宽了限制,全场平均户养一头猪,每人一只鸡。机车缺油料就动手搞“废油更生”,改装喷水器节油。机械修理缺材料少零件,就以旧代新,以木代铁,以土代洋。
1962年春雨多,不少职工无鞋穿,市场供不应求,书记陈希祥专门派人去外地联系橡胶、帆布、然后加工胶鞋,卖给全场职工、干部每人一双,解决了燃眉之急。同年4、8月,王震部长两次来场视察,对生产、经营管理,搞工付业、种甜菜、烧酒抓收入等问题,作了具体指示。书记陈希祥汇报说机械不足,王震部长亲自批给30台拖拉机,20台汽车,还给解决部分甜菜种子。
三、公社退出
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东北地区国营农场会议的精神,l962年3月6日,局县党委会议决定:“将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公社、生产队恢复集体所有制”。据此,并入农场的富源公社的社员,根据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产的原则和社员的意见,从1962年3月18日开始,分期分批地退出农场移交公社。农场将“一平二调”的遗留问题和欠发社员工资都作了退赔和补发。场、社双方l963年4月8日正式签订了移交协议。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按并入数退还或作价付款。计移交土地34817.85亩,除移交实物外,尚欠富源公社资金404,341.72元,l963年3月总场撤消后,此款已由855农场根据协议于1984年初全部还清。
四、精兵简政
1962年3月17,日牡丹江农垦局、虎饶县下达“精兵简政”实施方案,压缩开支,精简职工队伍。精减对象是1958年以来就业已有孩子的女工和已婚无孩女工。支边女青年不减,如本人已婚并同意退职者也可减。l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女工符合条件者也可少减一些。
根据上述精神,自1962年3月开始,在全场范围内,分期动员女工退职。凡已婚有孩子的职工不论工龄长短,年龄大小,一律作为精减对象。做法是:l、大小会反复动员,号召党员干部家属(或本人)带头;2、找女工个别谈话动员劝退;3、对思想不通坚持上班者停发工资。在上述精神压力下,有孩子的女工多数被动员退了职,截止1962年9月全场共精减职工906人(不包括公社退出人员),其中干部56人(生产队干部1人,技术干部5人,其他50人)年末达1000人,占职工总数的l2%,减少农场工资总额42万元。1963年新体制调整后,全场上半年又精简辞退职工811人.农场撤消了业余文工队,京剧队调往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