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制调整生产回升
第五章 稳步前进(1963—1968)
第一节 体制调整生产回升
1963年初农场体制调整由三级制改为两级制农场,一、三、五分场分离为北兴农场,二、四分场、实验分场和场直单位组成八五五农场.场长王元贵,付场长管学华、赵雅、王明德,付书记孙永财,工会主席扬志云,并成立了临时党委和监委。
体制调整后,编余干部分别调往甘肃、本省林业部门和北京市公安局,少数两地分居、年大体弱的干部调回原籍。l963年共调出干部245人,其中调本省林业123人,北京公安局65人,其他地区57人。
1963年3月18—21日,农场党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讨论了1963年的生产计划和加强经营管理,扭转亏损局面的具体措施,确定了以组织建设和政治思想教育为纲,以五好生产队、增产节约运动为动力的党委的工作指导思想。于是,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了以阶级教育为中心,大力宣传雷锋和宋恩珍光辉事迹的社会主义教育,一队等单位还搞了家史展览和忆苦思甜活动,启发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有的主动交回占用的公物,学雷锋、宋恩珍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场的出勤率由3月分的85%上升到5月份的96%,仅职工交回的麻袋就有1100条。在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深入开展了五好运动,并且与增产节约和包、定、奖措施结合起来,激发了职工的干劲,掀起了人人争当五好的热潮,出现了高效、低耗、增产的好形势。6月分就评出五好生产队2个,五好车组6个,五好集体l8个,五好个人l88名,五好干部25人,这对增产节支,扭转亏损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在农场开展社教(四清)运动,1964年1月14—25日,农场49人参加了密山县召开的两级干部会议。农场又于l964年1月29日召开了两级干部会议,培训骨干,为社教准备力量,共计250人,干部163名,职工84名。l964年3月1日,农场党委发出了“关于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安排意见”在全场各单位宣讲中央两个文件一中发(63)745号(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二十三条和双十条),全场共有职工2119人参加,占职工总数的95%以上,85%以上的家属也受到了教育。从l964年10月至l966年8月,根据上级党委的安排,本场先后抽调84名干部去八五四、和平、八五六、八五一○、绥滨农场和富锦、萝北县的点上社教。此期间,上级曾决定本场作为八一农垦大学的实习基地,开始派学生来场实习,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结合。后因文革动乱,兵团组建而结束。l972年兵团四师迁居农大后,一度将农大农业队划归四十一团编为27连。
1965年在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农场于4月发出指示,号召全场立即掀起学习高潮,5月分统计共有l750人参加毛著学习,有190个学习小组。主要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介绍一个合作社》等。干部还要学《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文章。干部、职工争先恐后购买毛泽东著作,仅由政治处、团委、工会代售的毛著各种刊本,到6月末就达9984册,干部、职工、中出现不少学以致用的先进人物,他们披红戴花,在各级“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讲用会”上宣传学习经验和学用结合的体会。这对人们奋发向上,形成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是有力的促进,但l966年以后逐步陷入个人崇拜和形式化的岐途,毛选人人有,语录不离手,家家挂语录旗,人人唱语录歌,公共场所必有语录板,甚至打电话,购货,乘车都得背诵一段语录。
1965年3月18日,根据总局的方案,农场执行了作业工资与产量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并作了补充规定,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机务战线上,提出“远学郝焕文,近学张学福”的口号,以张学福343车组为机务标兵,开展四过硬活动,认真贯彻标准作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农业技术措施的实现,为丰产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在全场开展五好活动、大学毛主席著作,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改善了经营管理措施,农场的生产形势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可喜的变化。l963年经营亏损81.8万元,l965年盈利30.8万元。
1965年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农场于7、9月接收北京青年165名;l966年5月接收哈尔滨青年200名。知识青年的到来,壮大了农场的职工队伍,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推进了农场的文化、体育活动,他们在生产建设和各项社会活动中是一支生力军。
农场于1965年秋增建了两个生产队,积极开荒扩大耕地面积。l966年开荒23558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