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场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 建场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本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在建场三十年来,基本上还没有开发利用,仅做了一些防洪、防涝、截流等工作。
1955年,本地人和支边建设人员,只维持农场生产现状,经营旱作物,已开垦的l 余万亩土地,大部份分布在较高的山丘和岗地上,沿河、水线两岸的荒原未有开垦利用,所以水资源未被利用。当时全场没有临时性或永久水工性建筑物,水田地到1959年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
1958年3月,转业官兵来后,农场大量荒原被开垦耕耘,各水线两侧低湿地不断开发利用,治水排涝工作才开始进行,修水库,建灌区,挖排水沟,逐渐被重视,专业技术人材有了用武之地,农场设了专门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中人机力量,抓住农闲季节,突击兴修水利。本场金星水库就是1958年开始修建。1960年金星灌区试耕水田,并做好泥鳅河,正阳川两座水库的施工准备工作。当时农场干部群众受共产风的影响,急欲求成,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所以有些工程半途而废,如正阳川、泥鰍河、挠力河等三座水库。尽管如此,水不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金星水库筑起一道长达八百余公尺的大堤,拦蓄河水5O万立力米,基本上做到有水能灌稻,同时也保证河东数个生产队的交通运输。
1959年,是兴修水利的高潮,农闲季节抽出大量的农业工人,结合水利专业队,搞水利工程施工。1960年组建三个水利施工分队共300余人,突击金星水库土坝工程,上坝共填土方45000立方米,修输水管一座,坝中间修筑一座临时溢洪道,金星水库下游灌区修渠筑埂,种水稻400余亩,填补了农场水稻空白,当时水利投资没有专款,实报实销,1960年遇特大的涝灾年,低洼农田大部分绝产,鉴于此种教训,重点治涝,水利施工专业队被撤消了。1964年以前,基本上上排水靠机械,每年春季和初冬抽出两台推土机,牵引大型开沟犁到各队开沟排水,主要是山坡截流沟和地号之间水线沟。三年中完成二十余个生产队山坡截流和水线排水工程,开沟总长度300余公里,总土方量150万立方米,效益10万余亩。
1965年上级号召搞机械化国营农场大样板,又开始大搞水利建设。为了很好完成水利施工任务,组建了水利专业队,并配备水利施工机械,东方红75推土机两台,C—100号拖拉机两台,专业队施工重点是金星水库续建和金星灌区配套工作。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水利施工中断。
1969年兵团组建后,水利又上马修建,并组织全场性水利大会战,将金星、红星灌区分段包给各生产连队,边远连队住在距灌区较近的8队,10队,当时组织有名的“红五月”水利大会战,抽人1500余名,完成上方40000余立方米。水利专业队施工金星水库泄滞闸和石拱桥。1970年五月份石拱桥完工,同年9月初水利专业队改为农业生产队。1971年,建设池塘小水库。不到一年的时间,已上马施工山塘水库的有2连、 3连、4连,6连、 7连、11连、14连、24连等11个单位。秋季和初冬季节集中人力搞金沙河道截弯取直,新河道至金星水库经金星桥至16连支渠。区止,全长六公里,河宽30公尺堤筑在新河的两侧,右侧堤顶宽10公尺,堤高一公尺,十方达十二万余立方米。同年,农场有名的红星水库上马修建,机枪连改为水利专业队,专门施工桥闸等结构物,另由知识青年组建起来的400令人负责土方施工。两支水利施工队干得非常出色,四师基建水利处曾在本场召开水利施工现场表彰大会。
在涝灾的影响下,场区山谷地和低洼地播种、夏锄、收割等都因土壤过湿,机械作业不利,被迫在低湿地上搞条田化。当时搞条田化的连队有16连、5连、7连、15连、18连等单位。完成条田总长度10余公里,土方量达15万立方米,已达条团化面积2万余亩,低湿地条田化后,起到了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地下水位等作用。
1976年后,连年干旱,特別是春季“卡脖旱”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所以小麦引水旱灌受到人们的重视。全场职工坚持抗灾夺丰收,既抓当年生产,又坚持长远建设,水利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五年来红星水库搞了三次施工大会战,加快了水库工程建设进度,木场第一座电灌站工程落成。电井灌溉提到了水利工程建设日程,共建电井55眼,对农田灌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各连和场部人、畜饮水基本得到解决。1977年,红星水库土坝工程搞了一次大规模的水利会战。场成立了水利会战指挥部,集中牛马车58台,推土机8台。这一次会战很有成效,大坝加宽,加高,填土6万余立方米,基本完成土坝填上工程。金星、红星,两大灌区完成主干渠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7千余亩,已试灌面积达2000余亩,为全场水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指挥上的错误,由于天旱,耕地无水可排,只考虑机械作业方便和充分利用一亩地的思想,将成型的2000余亩条田坝沟渠全部平掉,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达10万余元。
1980年至1983年,水利工作重点是红星水库配套,红星灌区配套和电井建设。完成红星水库消险堤长9百余公尺和泄洪闸下游护坝,海漫工程,红星灌区桥、涵闸30余座,开挖新河道15公里,筑堤28公里,总上方200余万立方米,投资800万余元,保护农田面积3万余亩。1984—1985年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红星灌区配套设置。其中土石方37.76万立方米,渡槽、桥涵等水利建筑物36座,总投资64.0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