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在金沙报社的日子里

在金沙报社的日子里


    
                (原农场宣传干事,现大庆林源毛纺厂党办主任赖鸿锦)
  1958年末,垦区所属各农场纷纷办起了油印小报,咱场当时也办起了《金沙报》,报社就设在总场宣传科,当时编辑部只有两个人,于英俊同志担任编辑兼排版、刻印,我担任农垦报社驻农场记者兼金沙报记者,金沙报开始是周刊,以后改为周二刊,若逢总场开党代会或先进分子代表会,为配合会议宣传,则临时出周三刊或日刊,从1958年末到1960年春,共计出刊100多期。当时,总场党委、政治部、宣传科等各级领导,很重视办报工作,这张小报成了总场党委的喉舌,也是总场党委的机关报,由于报纸办得比较活跃,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紧,宣扬好人好事准确及时,因而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关心和热爱,下面我把在金沙报社工作期间的一段往事选择印象深刻的叙述如下:
                 为标兵杨德林照像
  杨德林同志是三分场(后改名:龙湖农场)畜牧队职工,主要从事挤牛奶的工作,她中等个,身材健美,相貌不算出众,但却有刚强的性格,美好的心灵。她为了提高产奶量,工作时间比别人长,对分管的奶牛也比别人管得细,有一次因为给奶牛挤奶,右手不慎被奶牛踩了一下,第二天手腕肿得像面包一样,同志们心疼她,领导上关心她,让她休息,都被她婉言谢绝,她说:“解放军复转官兵,他们过去在战场上能做到轻伤不下火线,我在和平环境里受点轻伤更不应该离开劳动岗位。因此咬着牙坚持上班,在劳动中她勤于动脑子,改进操作方法,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效率,为农场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1958年出席总场标兵大会,l959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奖状,当时铁道兵农垦局政治部编辑出版北大荒画报创刊号,指名要杨德林同志的照片,我当时接受了这项拍照任务,先后到小杨同志单位去了3次,第一次是熟悉人,熟悉环境,第二次进行试拍,因为气侯不对,光线受限制,照片拍出来效果差;第三次找了一个晴朗天气的早晨,充分运用光线效果,拍摄之前,按规定让小杨穿上了白色工作服,戴白色工作帽,接牛奶的桶也调换了个搪瓷白桶,收奶桶也洗刷干净,甚至给奶牛也洗了澡,由于工作准备得细致,加上相处了一段时间,小杨在拍摄中配合得很好,脸部表情也挺自然,看不出造作和摆布的痕迹,拍出的照片,效果挺理想,整幅照片以白色为基调,寓意着杨德林同志思想品德的洁白无瑕,这张照片终于被北大荒画报编辑部所采用,刊登在创刊号上显要的地位。
               抓好自制拖拉机链轨板的报导
  1959年夏天,二分场自制成功拖拉机链轨板,因为当时垦区进口的拖拉机挺多,有些机车链轨板国内无货,因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报导题材,但由于个人当时对客观背景了解太少,思想也较迟钝,开始时对组织这起报导显得被动,后经当时宣传科王俊亭科长和金沙报编辑于英俊同志的提醒和督促,才着急起来,赶紧深入到二分场修配所去采访,并及时写出了消息报导,很快就被农垦报刊用在头版显要位置,并配了小评论,通过这次组织宣传报导,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逐步摸索到新闻报导工作的规律,在报导业务上提高也比较快,当时农垦报有的时候在同一期上四个版面同时登载过我写的报导,我在通讯报导工作上的长进,功劳完全应归于农场党组织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
                 “路”是人走出来的
  1959年.深秋,总场党委淡庭举付书记带领我到远离总场部的五分场去检查生产与工作,一起跑了几天,临近离开五分场之前,淡书记提出从五分场走近路翻越七里嘎山到二分场9队检查工作的打算,那时候这条所谓的小路很长一段是没有人走过的。因此,一经提出,便受到分场领导的劝阻,淡书记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路”终归是人走出来的嘛,分场领导无法说服他,只好在场内找了一位在这一带打过野猪的老职工给我们带路,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住到5分场5队,第二天刚一放亮就赶早登程,打算一气走到中午在9队吃午饭,谁知途中险阻难行,有的地方得钻山林,无路可走就硬趟着榛柴棵踩过去,低洼处,荒草甸草高没人,人一走进去,前后距离拉大了就找不到人,只能脚跟脚的前进!尤其过两道小河,过第一道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了根木头架成独木桥才算过去!过第二道河木头也无处可找,最后只好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衣服顶在头上趟水而过,深秋的河水冰凉刺骨,淡书记毕竟年岁大了,好不容易才上了对岸,直冻得上牙下牙互相打架,带路的老工人和我赶紧找来一些干草和枯树枝,点火取暖,这样三下两下折腾,比原定时间多走了3、4个小时,一直到当天傍黑才赶到9队,9队的干部和职工也急坏了,因为事前已经由总场派通讯员到9队讲过,淡书记从5分场来本队检查工作的日子,队干部当天曾派两个人去接,但因不知道确定的时间和方向,因此,始终接不到。等我们一行三人走到队部时,已是掌灯时分。当天晚上9队职工像过节一样地接待了我们,他们奔走相告,因为总场领导还是第一次来到9队检查工作。那天晚饭吃不多点,因为实在太疲劳了,早早睡觉了。第二天我心有余悸地对淡书记说:我真担心趟水过河出事,因为3个人都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我真担心当时领导的安全,现在心里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淡书记微笑着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马克思说我还应该为开发北大荒出力。因此不答应让我现在就去找他。”。此后“路总是人走出来的”这句话,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座右铭,淡书记言传身教的工作作风深刻教育了我,回想在农场工作十几年,无论下分场或下生产队,我都以谈书记为榜样,有顺便的车就坐,没有车就步行,记得有一次,因往农垦报传稿,正赶上雨天不通车,电话线也坏了,我在夜里11点钟写完稿,立刻连夜从场部步行70华里,走到密山正赶上第二天早晨开往虎林的火车,因而及时把稿件送到农垦报社。还有一次正赶上冬天雪厚,一个白天,道路不通,我看天气挺晴朗,写完稿又往密山送,谁知过了大坝桥,气候突变,“大烟泡”刮得天昏地暗,无法看清方向,我只好任凭大风雪推着走,走了个把小时,我以为密山就在眼前,仔细一睢又转了一圈,回到了起风的原地,我心里有点荒,也只好听天由命,忽然听到远处有犬吠声,我顺着声音寻路,不久走到奶子山后面一个村落,5、6条大黄狗向我扑过来,我想即使被狗咬也比冻死在荒野中强一些,正在这时,出来一个老头,喝退群狗,领我进了屋,他看我冻得不像样,就让我上炕头坐着暖和一会,并从锅里盛了一碗热粥让我喝下去,这真是有点大难不死之感,至今仍感谢那位救了我的老乡,吃了这次苦头之后,冬天出门我谨慎多了。当然我在农场搞新闻报导工作,养成这种风雨(雪)无阻的精神全都是场首长带出来的,如果说我在农场工作期间与广大复转官兵一起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我想也都应归功于党的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
                   进点第一天
  1958年4月上旬的一天上午,阳光普照着北大荒的原野,冷风仍然吹拂着人们的身躯,带来了阵阵寒意,只见二分场场部食堂门口,人们熙熙攘攘,有的肩扛行李,有的手提柳条包、帆布箱,也有的急速往机车牵引的木爬犁上装载着行李、物品,经过一番忙碌,约20平方米的木爬犁上,下面装满了行李杂物,上面坐满了来自抗美援朝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的十几名复转官兵。两星期前,他们一行百余人乘坐火车经过几天奔波和劳碌,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川郡志愿军后勤部的驻地长途跋涉来到了黑龙江省金沙农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休整,今天就要赴垦荒点二分场6队。
  随着牵引机车的一声鸣叫,机引木爬犁缓缓起动,驶向由总场通往6队的大荒草甸子,坐在木爬犁上的同志们,此时此刻,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从这一天起,我们便开始了开荒建点的军垦生活.绰号叫“诗人”的黎忠良同志便和着机车轰鸣声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人领唱,全体随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一时震荡着荒甸原野,隐没在草丛里的山鸡、野鸭和小鸟,被嘹亮的歌声所惊动,纷纷张开翅膀,扑楞楞地飞舞来,好象在向垦荒战士表示欢迎和敬意,然后欢叫着飞向远方。
  车行不到半点钟,到了荒甸中间的小河畔,因去年冬雪大,冰雪消融后河水出槽,河面水量由原来的几米,一下子扩大到几十米,原来横跨小河的人行独木桥,巳被大水冲毁,桥桩也被淹没在水下,驾驶机车的朝鲜族职工老朴同志,只有凭记忆驱车在茫茫河水中摸索着前进,突然,只听爬犁下端“喀嚓”一声响,接着爬犁平面立刻顷斜成35度,坐在边上的两、三个同志“扑通”一声也跟着掉进水里。原来是桥桩挂断了一根爬犁腿,险情出现了,驾驶员老朴同志顿时慌乱起来,不知如何是好?!还是经过战争考验的复转官兵来得沉着,他们思虑片刻,立刻给老朴出了个主意,当机立断摘掉机车联结木爬犁的挂钩钢丝绳,用拖拉机单车往返运送人和行李物品,经过6、7次倒腾,从中午一直忙到傍晚,才把木爬犁上所有的人和物品送进了垦荒点,由于人们在遇险中,棉衣裤和被褥大部份被河水浸湿了,折腾了一天,又冷又饿,一边聊天,憧憬着北大荒美好的未来,有的同志边啃干粮边说:“l0年20年以后,当农场面貌大改变,我们聚集在崭新的砖瓦房里,有暖气设备或火墙取暖,对着自己的后代子孙讲述进点第一天的遭遇时,将会更加珍惜着自己艰苦创业所得到的一切。第二天,当朝阳升起在荒原上空,人们又忙着晾晒湿透的被褥,衣物等,旷野上一下子琳琅满目,胜过露天集市,有的同志打趣地说:“谁说北大荒真荒凉,露天集市赛城乡”当时我把进点第一天的感受,在日记本上记着这一样首打油诗:“创业艰辛感受多,农垦战士意志磨,荒原巨变看来日,平地起家苦中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