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辖属单位

第四节 辖属单位


农场共有基层单位47个,其中:农牧生产队25个,工商运建服单位18个,文教卫生单位4个。1995至2000年,农场农牧生产队未发生变动。
  一、农牧单位
  第一生产队
  一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西33公里,地处知一乡至杨木乡公路中段西侧,东邻柳毛乡富路村,南邻柳毛乡同心村,西邻柳毛乡双河村,北临穆棱河。2000年,拥有耕地363公顷,住户89户,总人口198人,其中职工62人。2000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文明队标兵。
  第二生产队
  二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西北26公里,知杨公路穿越队区,东邻四队,南邻柳毛乡富乡村,西邻一队,北邻柳毛乡半拉城子村。2000年,拥有耕地367公顷,住户85户,总人口219人,其中职工84人。1998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文明队标兵。
  第四生产队
  四队建于1952年,原是农场一分场场部所在地,位于场部西北20公里,地处知杨公路东段北侧约2公里,东邻五队,南邻杨木乡壮志村、凌云村,西邻二队,北临穆棱河。2000年,拥有耕地1223公顷,住户154户,总人口484人,其中职工162人。
  第五生产队
  五队建于1955年,位于场部西北11公里,地处知杨公路东段北侧3公里,东邻六队和杨木乡杨木一队,南连知杨公路,西邻四队,北临穆棱河。2000年,拥有耕地1069公顷,住户164户,总人口416人,其中职工178人。1998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文明队标兵。
  第六生产队
  六队建于1965年,位于场部西北4公里,地处朝卫公路以西3公里,东邻七队,南邻场部,西邻五队和朝阳大队,北临穆棱河。2000年,拥有耕地799公顷,住户142户,总人口448人,其中职工231人。1998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农垦分局文明单位。
  第七生产队
  七队建于1955年,位于场部东北6公里,距卫星火车站10公里,是朝卫公路的必经之路。东临穆棱河与穆兴水路分流段同八五六农场隔河相望,南邻水稻队,西邻六队,北临穆棱河同八五○农场隔河相望。2000年,拥有耕地293公顷,住户82户,总人口272人,其中职工107人。1998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农垦分局文明单位。
  水稻队
  水稻队建于1994年9月,它是农场第八、第九生产队合并建成的,队部设在原八队队址(场部东侧)。2000年,拥有耕地1328公顷,住户265户,总人口843人,其中职工527人。2000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文明队标兵。
  第十生产队
  十队建于1955年,位于场部南9公里,地处朝承公路北段北侧。东临穆棱河水路中上游,南邻十二队,西邻杨木乡创业村,北邻水稻队。2000年,拥有耕地1627公顷,住户204户,总人口760人,其中职工268人。2000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文明队标兵。
  第十二生产队
  十二队建于1951年,曾是农场初期的场部所在地。位于场部东南13公里,朝承公路穿越队区,东临穆兴水路中上游,南邻十三队,西邻杨木乡板石村,北邻十队。2000年,拥有耕地1346公顷,住户154户,总人口426人,其中职工200人。1998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文明队标兵。2000年,被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授予“文化先进单位”、“双文明标兵队”称号。
  第十三生产队
  十三队建于1951年,原是农场三分场场部所在地,地处朝承公路的南侧,是农场至密山市行线的主要站口,东邻十四队,南邻十九队(水利综合开发公司),西邻杨木乡红旗村,北邻十二队。2000年,拥有耕地1710公顷,住户220户,总人口428人,其中职工263人。1998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农垦分局文明单位。
  第十四生产队
  十四队建于1956年,地处朝承公路以东3公里,东临穆兴水路中游,南邻十五队,西邻十三队,北邻十二队。2000年,拥有耕地1858公顷,住户149户,总人口436人,其中职工236人。1998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农垦分局文明单位。
  第十五生产队
  十五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东南28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东段东侧,东临穆兴水路中下游,南邻十六队,西邻十八队,北邻十四队。2000年,拥有耕地2154公顷,住户162户,总人口477人,其中职工183人。1998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文明队标兵。1998至2000年,先后被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授予“文化先进队”、“先进党支部”称号。
  第十六生产队
  十六队建于1969年,位于场部东南31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东段东侧,东临穆兴水路下游,南邻十七队,西邻十八队,北邻十五队。2000年,拥有耕地1132公顷,住户118户,总人口455人,其中职工178人。
  第十七生产队
  十七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东南35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里东段与南段的接合部,东临穆兴水路下游,南临小兴凯湖北岸,西与二十二队一河之隔,北邻十六队。2000年,拥有耕地1506公顷,住户110户,总人口393人,其中职工164人。
  第十八生产队
  十八队建于1955年,位于场部东南29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北段与东段接合部的南侧,东邻十五队,南邻十七队,西邻二十一队,北邻十九队(水利综合开发公司)。2000年,拥有耕地1134公顷,住户105户,总人口291人,其中职工117人。
  第十九生产队
  十九队建于1966年,1994年二砖厂并入后,更名为水利综合开发公司。是以水利施工为主,兼营桥涵、钻井及农业生产等项目的综合性生产单位。位于场部南24.4公里,东邻十四队、十五队,南邻十八队,西临西地河,北邻十三队。朝承线公路穿越住区而过。2000年,拥有耕地295公顷,住户174户,总人口530人,其中职工220人。1998年,被省综治委授予“安全文明单位”称号;2000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文明队标兵。
  第二十生产队
  二十队建于1951年,曾是农场原四分场场部所在地,位于场部西南44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西段与北段的接合部,也是朝承公路的重要站口,东邻水利开发公司砖厂、二十一队,南邻二十六队,西邻二十八队,北邻杨木乡兴安村和红卫村。2000年,拥有耕地860公顷,住户159户,总人口554人,其中职工168人。
  第二十一生产队
  二十一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西南35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北段中部南侧3公里,东邻十八队,南邻二十四队、二十六队,西邻二十队,北邻杨木乡张家楼村。2000年,拥有耕地1287公顷,住户140户,总人口379人,其中职工161人。
  第二十二生产队
  二十二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南45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南段东端南侧,东临大西地河,南邻二十三队,西邻二十四队,北邻二十一队。2000年,拥有耕地1095公顷,住户103户,总人口287人,其中职工129人。
  第二十三生产队
  二十三队建于1967年,位于场部南49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南段东端南侧4公里,东临大西地河与十七队相望,南临小兴凯湖,西邻二十四队,北邻二十二队。2000年,拥有耕地704公顷,住户83户,总人口248人,其中职工143人。
  第二十四生产队
  二十四队建于1966年,位于场部南43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南段中部南侧2公里,东邻二十二队,南濒小兴凯湖,西邻二十六队,北邻二十队。2000年,拥有耕地1169公顷,住户130户,总人口330人,其中职工146人。2000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农垦分局文明单位。
  第二十五生产队
  二十五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西南40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南段西端以南4公里,东邻二十六队,南临小兴凯湖,西临小黑河,北邻二十八队。2000年,拥有耕地1165公顷,住户104户,总人口303人,其中职工126人。
  第二十六生产队
  二十六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西南37公里,地处场内环行公路西段南端,东邻二十四队,南临小兴凯湖,西邻二十五队,北邻二十队。2000年,拥有耕地1270公顷,住户120户,总人口356人,其中职工183人。
  第二十八生产队
  二十八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西南33公里,地处朝承公路中段西侧,东邻二十队,南邻二十六队,西邻二十九队,北邻杨木乡兴安村。2000年,拥有耕地375公顷,住户72户,总人口184人,其中职工94人。1998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农垦分局文明单位。
  第二十九生产队
  二十九队建于1958年,位于场部西南35公里,地处朝承公路中段北侧,东邻承紫河乡东兴村,南邻二十五队,西邻承紫河乡光荣村、继红村,北邻杨木乡育青村。2000年,拥有耕地537公顷,住户98户,总人口256人,其中职工131人。
           2000年农场农业单位基本情况一览表
  表1-1



  续表1-1



  二、工商运建服单位
  一砖厂
  一砖厂建于1967年,位于场部南3公里,同朝阳水泥厂南北相邻,处于朝承线和知杨公路的交汇口。2000年,房屋面积2208平方米,总人口32人,其中职工17人。
  朝阳水泥厂
  朝阳水泥厂于1987年动工兴建,1989年正式生产。地处场部南3公里,厂区占地面积85870平方米。1998年3月,平稳过渡为私营企业,更名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垦区朝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设计生产能力由原来的4.4万吨增加到8万吨,质量稳定在国标范围内。1998~2000年,企业连年盈利,职均年收入7000余元。三年累计上交国家利税180万元,被密山市委市政府授予“非国有企业财政贡献大户”称号。企业先后被中国质量检测协会、国家级企业质检机构评定为“合格单位”、“省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黑龙江垦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富坤”牌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评定为“质量信誉跟踪产品”,省技术监督部门指定为“特别推荐产品”。2000年,总人口191人,其中职工128人。
  化工厂
  1989年,由农场老水泥厂转产改建为“八五七农场化工厂”。厂址位于场部西14公里处,同杨木乡兴隆村隔知杨线公路南北相邻。1999年,为扩大生产规模,将化工厂搬迁到场部原汽车队院内。主要生产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种衣剂。6年间,企业连年盈利。2000年,总人口334人,其中职工90人。
  供电局
  1995年,农场对通电公司实行委托经营。公司下设电业管理站、后勤管理站、通讯管理站,共有职工87人。1997年9月21日,通电公司变更为供电局。1998年8月,建成营业厅,地址在通讯楼。1999年,供电局与通讯中心分开,成立两个经济实体单位,原有的在职职工93人,划入通讯中心28人,其余65人归属供电局,退休人员由供电局管理。供电局占地11005平方米,固定资产510万元。2000年,供电局下设:变电所、电力站、三电办,班组有:外线班、稽查班、抄表班、后勤大员班。供电局,有户数53户,总人口156人,其中职工87人。
  粮油综合加工厂
  粮油综合加工厂建设于1953年,地处场部朝阳大街的西头,占地总面积18000平方米。1994年,有住户171户,总人口478人,其中职工244人。1995年,在粮油加工厂院内改扩建专用面粉厂。1997年,农场对粮加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股本总额450万元,其中:农场法人股300万元,职工持股150万元。2000年7月,农场根据粮加公司股份制不规范、企业经营亏损的实际,在充分征求股东意见的基础上,解散股份公司,进行清算,对公司进行全面改制。2000年,总人口36人,其中职工20人。
  麦片厂
  农场麦片厂始建于1997年,当年建成投产。麦片厂原是乳品厂的一个生产车间,由于完达山集团第二次重组,将原乳品厂资产组合到完达山集团,而麦片车间属于农场投资归属农场。1998年3月,麦片厂正式成立,为独立的生产销售单位。主要产品“完达山”牌麦胚营养麦片,分低糖型、巧克力型、无糖型和营养型4个类型。
  建筑安装公司
  建筑安装公司前身是农场工程一队,建于1960年,1993年更名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地处场部西南角,东邻供电局、乳品厂,南邻水泥厂家属住宅区,西北紧靠朝承线公路。2000年,总人口283人,其中职工131人。
  二建筑公司
  前身是水泥制品厂,建于1981年,地处场部朝卫路北端西侧,厂区占地面积24872平方米。1994年,有住户40户,总人口116人,其中职工61人。以工程建筑和建材生产为主。因原主业为水泥制品,故1998前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施工机械、施工经验都无能力承担建三层以上楼房施工任务。1998年,该公司先后培养和引招5名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购进塔吊一部和技术性能较强的施工设备。在一二年的时间内快速强壮,跻身建筑市场参加工程施工竞标。1998~2000年,该公司共建楼房12栋,竣工面积1.5万平方米。期间最优秀的建筑是99-4号住宅综合楼。
  通讯公司
  通讯公司与农场机关大楼隔朝阳大街相望。1999年1月5日,通信站从供电局分离出来,组建了农场通信公司。公司共有员工28名,其中定编管理人员4名,经理、书记、会计、技统各1人,工人24人。2000年,通信公司国有资产总额593.5万元,年经营收入146.5万元。
  客运站
  1995年以前,农场客运站实行“大锅饭”,企业经营日趋艰难。1996年11月,客运站实行委托经营,以3年为一经营期。1996年至2000年客运站的经营状况保持平衡,走出困境。2000年,总人口35人,其中职工21人。2000年底,客运站共拥有营运线路8条,营运里程490公里,日始发班次13个,生产队通车率达98%,从1995年至2000年安全运送旅客901千人次,客运周转量达34776千人公里。
  种子公司
  1979年,农场在农业科内附设种子公司,由一名副科长兼任种子公司经理,并配有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全场种子的调拨、串换、外引和有关品种试验、生产试验、大田推广等项工作。1985年1月,单独成立种子公司,经理1人,工作人员7人,负责农场种子管理和良种繁育工作。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6年管局成立稻作开发研究所,该所设在八五七农场,与种子公司合署办公,种子公司经理任所长,另设副所长1人,工作人员4人。1989年3月,由总局拨款160万元,农场自筹153.05万元,建设种子加工厂,1991年11月开始运转。1990年12月科研站从十一队搬迁到场部,归种子公司管理。1995~2000年种子管理科设在种子公司,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为一体。1995~1999年,由于农场实行了“四到户,两自理”的经营模式,大豆、水稻、小麦种子大部分由家庭农场自留,玉米种子由种子公司供给。农场为了使种子品种、数量、质量在宏观上全面控制,1999年设十六队为种子生产队,由种子公司负责繁育小麦、大豆、水稻原种。2000年开始,由种子公司对全场水稻进行统一供种,种植户每公顷上交120公斤种子粮,种子公司每公顷返回75公斤种子。2000年统一供种689.94吨,其中垦稻8号286.58吨,绥粳3号241.78吨,空育131为80.4吨,垦鉴稻4号44.74吨,垦鉴稻3号36.45吨。
  社区管理站
  朝阳社区成立于1998年3月,全称为八五七农场社区管理站。办公地点在原修造厂院内,办公室为原修配厂办公室。社区管理站设工会联合会,联合会主席由党总支书记兼任。设会计室、卫生所。会计室配会计、出纳各1名,卫生所配医务人员2名。农场社区管理站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各党支部按原转制单位设置。2000年,总人口507人,其中职工112人。
  二社区管理站
  1998年5月19日,完达山木材综合加工经销公司唯一的一家国有企业———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刨花板厂,因刨花板产品成本高于销售价格被迫停产。公司由生产经营转变为资产经营。1999年10月27日,农场将完达山木材综合加工经销公司改制为农场第二社区。为了方便对外经营,以及做好公司的产成品和库存物资的销售工作,同时保留了完达山木材综合加工经销公司的牌子和账户。社区管理站主要负责资产经营、社区管理和资产监控。1999年12月28日,农场正式接收原兴凯湖机械厂(简称兴机厂)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工伤和矽肺人员)、离退休职工,根据牡垦局发[1999]16号文件要求,成立“北大营社区管理站”,负责兴机厂原有的社会职能。2000年1月1日,“北大营社区管理站”开始运作。1月14日,根据北大营社区的现实状况,成立社区党委,全称为中共八五七农场密山社区管理站委员会;社区全称为八五七农场密山社区管理站。社区管理站设置下岗失业人员管理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女工委、计生办公室,设兴机厂、兴机综合两个专职党支部书记。2000年,总人口2759人,其中职工35人。
  公路管理站
  公路管理站建于1980年,地处场部朝卫公路北段西侧,主要负责场内130公里公路的养护。实行费用包干,超支不补的经营体制。2000年,总人口89人,其中职工53人。1998年,公路站被省交通厅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牡丹江农垦交通局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牡丹江农垦分局授予“平安小区”称号。1999年,被省农垦总局授予“安全文明单位”称号。2000年,获“创地方道先进单位”称号。
  农场煤矿
  煤矿建于1969年,地处鸡东县永安乡锅盔山北麓,距场部约120余公里,矿区占地总面积9509平方米。年设计开采能力为5万吨。1994年,有住户138户,总人口451人,其中职工225人。1995年,煤矿一井发生瓦斯爆炸,井口封闭达8个多月,井内设施损坏严重,修复难度较大,只有二井产煤,当年亏损163万元。企业扭亏无望。1997年,农场决定公开向社会出售原煤采掘权,一井出售价为75万元,二井出售价150万元,当年全额收回出售价款。2000年,总人口255人,其中职工150人。
  生活服务站
  1995年,农场将城管队改为生活服务站,下设1个环卫队。2000年底,生活服务站有职工133人,辖5个锅炉房,负责场部地区单位和居民供暖。设1个供水站,负责场部地区的生产、消防、居民生活用水。有两座容纳200立方米的水库、1个深水站、两眼深井、1座日处理1500立方米的自动水处理设施。设1个环卫队,负责场部地区的环境清洁卫生工作,配备5台环卫车,1台吸污车,1台洒水车。设1个锅炉安装队,负责全场及牡丹江农垦分局系统内各单位的锅炉安装和维修业务。
  商贸大厦
  八五七商贸大厦地处密山市火车站西南侧,离火车站不足200米,位于密山市光复街南边,西接盛荣路,东邻八五五农场招待所,北邻密山铁路货物处,西邻密山市第二运输公司。八五七商贸大厦前身是八五七农场招待所和八五七农场办事处,隶属于农场木材加工经销公司,1988年9月拆除招待所,动工兴建商贸大厦,1989年12月1日竣工开业。此时,商贸大厦为五层砖混结构,面积4680平方米。商贸大厦下设商场部、宾馆部和餐饮部。其中:商场部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经营农副产品、摩托车、烟酒、百货批发零售。宾馆部营业面积2680平方米,有中高档房间48间,共164个床位,有中型会议室一个。餐饮部面积800平方米,设有大餐厅、中餐厅及包间共10余个,此外还设有大会议室。商贸大厦开业后的第一任领导班子成员是:总经理沈宗铎,党支部书记郭郢,工会主席张兴财。第一任部门经理是:商场部经理陈耀先,餐饮部经理张淑梅,宾馆部经理曲严黎。1991年1月,商贸大厦划归农场直接管理。1993年,划归完达山木材综合加工公司管理。1997年,商贸大厦由孔祥永承包经营(承包期为8年),1999年孔祥永终止承包合同。1999年5月11日,农场对商贸大厦宾馆客房部管理人员实行定额补贴,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包责任制。承包期限为5年,承包期间农场每年定额补贴4万元。1999年,有房间86间(床位162张),其中客房68间(含套间及农场留用3间客房),服务台5间,配电室1间,电工室2间,库房3间,总机室1间,卫生室1间,大中会议室2间,办公室3间。商贸大厦从开业起至2000年底止,基本没有赢利,虽然宾馆部略有赢利,但商场部和餐饮部连年亏损,总体上亏损或趋于平衡。1994年开始商场部和餐饮部基本处于停业状态(因基本没有顾客)。1990年7月31日至8月1日,国家副主席王震曾下榻商贸大厦。
  朝阳商场
  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为占地1600平方米的二层楼。设有78节柜台,分布匹、针织、鞋帽、服装、五金、土产、食品、专卖、家电、百货、图书等12个部、组。另有716平方米的仓库。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个体经济的崛起,对商场经营冲击很大,到1993年,商场第一次出现亏损。1994年,朝阳商场实行国有民营。2000年,总人口140人,其中职工3人。
  三、文教卫生单位
  第一中学
  农场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2000年,校园占地55000余平方米。学校拥有70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3000余平方米的学生宿舍,100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1100余平方米的教学用理化生实验室,19000平方米的运动场,2000余平方米的水泥硬化场地,7000余平方米的草坪花园。学校有微机室、多媒体网络微机室、56座多媒体语音教室、多功能综合教室各1个。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档案室、音乐室、乒乓球室、会议室、教工活动室等设施良好。在校生1645人,其中初中生1143人。高中有10个教学班,初中有22个教学班。从1995年到2000年,学校先后获得了农垦总局高中会考优秀学校、省达标中学团校、省电化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农垦总局快速作文教改实验先进单位、省电化教育甲级单位、农垦总局示范化中学、农垦总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农垦总局先进教研课题组、全国快速作文实验先进单位、农垦总局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农垦总局学习推广青浦教改经验活动先进集体、省安全文明单位、省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农垦总局“九五”教育科研标兵单位、农垦总局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朝阳小学
  1995年1月,农场将职业高中撤销,教学楼给予朝阳小学使用。同时,将第二小学(一营片)、第三小学(三营片)并入朝阳小学,实行集中办学。1996年8月,农场撤销第四小学(四营片),并入朝阳小学,实现了全场统一集中办学。2000年,小学在校学生1350人,共有29个教学班。另有学前班5个,近200人。1996年以来,学校保持了牡丹江农垦分局“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被分局授予“端正党风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学校被省评定为“百所科学实验校”,被省电化教育馆授予“电化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7年,被农垦总局授予“少先队工作标准化学校”称号。1998年,学校被定为全国“千所科学实验校”。1999年,被农垦总局授予“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被确定为“全国创新教育实验校”,荣获省“‘少先队基础知识竞赛’组织先进单位”称号。
  中心幼儿园
  1995年9月,农场中心幼儿园迁入原敬老院的二层楼房,占地789平方米,活动场地1367平方米。1996年3月,首次接收寄宿制幼儿。2000年,农场对中心幼儿园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改革,面向社会发包招标。农场对幼儿园实行场有民营企业化管理。当年适龄幼儿入园160余人。
  职工医院
  1958年,场部卫生所扩建为农场职工医院,为综合性二级乙等医院。1998年综合办公楼启用后,医疗用房面积达7100平方米。医院设有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放射线科、检验科、针灸科、理疗科、心电室、B超室、彩超室、病理室、胃镜室、制剂室、皮肤科、药局、住院处等19个科室。拥有病床100张。2000年,有医务人员127人,其中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6人,助级职称51人,技工2人,见习生2人。1996年,农场被农垦总局党委授予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农场称号。1997、1998年,医院党支部被牡丹江农垦分局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0年,医院获得牡丹江农垦分局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四、场部地区居民委员会
  场部地区共有12个居民区,在农场的指导下都建立了居委会,每个居委会设管理人员3人,其中居委会主任、医生、治安员(监管环境卫生督导员)各1人。
  各居民区分布如下:
  一区:养路队,二区:加工厂,三区:学校,四区:大院,六区:修配厂,七区:商店,八区:楼区,九区:汽车队,十区:新区,十一区:工程队,十二区:医院,十三区:砖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