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奶牛疫病防治
布鲁氏杆菌病及结核病是牛羊的主要传染病,两病不但危害牛羊业的发展,也是畜牧战线从业人员的职业病。
在畜禽防检疫中,农场坚持每年把奶牛的检疫工作做为主要防疫工作任务。做到统一时间、集中精力,按奶牛防疫制度,力争应检牛全部受检。对普查中检查出的阳性牛、疑似牛进行复检后定性,然后按家畜防疫制度处理。
农场在购入奶牛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奶牛不经检疫不准入农场。由于严把了检疫关,6年间外引奶牛达千余头,未发生带病奶牛入场事件。
猪防疫
除春秋两次防疫注射外,平时做好及时补针工作,猪四针注射免疫率达100%,家禽免疫率达95%以上。
“五号病”防治
“五号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999年12月份,农场十五队、十八队相继发生奶牛疑似“五号病”,奶牛相继感染,按疑似“五号病”进行了封锁、隔离、停止收奶,全面消毒,对患牛对症治疗、护理,使疫情在较短的时间得到控制,病程持续一个多月,最后一头患牛治愈后10天解除封锁。
1998年和2000年春节,农场十二队和十九队发生猪疑似“五号病”,发病头数20余头,对病猪进行了焚烧掩埋处理。
奶牛、黄牛、羊、猪的五号病预防接种工作,农场做到春秋两次免费接种,并做好平时补针工作,免疫率达100%。
家畜常见病防治
对各种畜禽的常见病、多发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全场范围内无论何时何地发生患病畜禽,兽医人员都能随叫随到,几年出诊达300多人次,未因耽误诊疗而发生畜禽死亡的现象。
全场各单位畜牧兽医人员负责本单位畜禽防检疫和治疗工作。
生猪屠宰和检疫工作
农场生猪屠宰点原在场部中心,无排污池,污水流在道路沟内,造成污染。
1996年,农场投资10余万元在离场部一公里外东北角建设了80平方米屠宰车间和20多平方米待宰圈舍,设有排污池,粪便进行堆积发酵。
屠宰场进猪时,检疫人员进行宰前检疫,屠宰过程中认真检查各内脏器官有无病变,防止病害肉从屠宰车间上市。猪肉上市后,不定期检查有无私屠滥宰现象,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屠宰技术人员按屠宰场规定的要求,做到场内外干净,猪胴体干净,猪副产物干净,服务态度好。
农场生猪屠宰做到了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1996~2000年,每年屠宰生猪头数分别为3700头、3750头、4020头、3980头、412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