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八五七”
附录
一、回忆录
魂牵梦绕的“八五七”
———永难忘怀的记忆
隋凤富
“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
这首《北大荒人的歌》真真切切地唱出了我的心声———“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们同甘共苦在一起,一起分享春天的爱抚,一起经受风雨的洗礼。你为我的命运焦虑,我为你的丰硕欢喜……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
一转眼,我离开八五七农场已是5年多了,在这5年多里,我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她,祝福着她,因为是她哺育了我,塑造了我;给了我思想,给了我智慧,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一双腾飞的翅膀……
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在八五七农场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上度过的,她那博大的胸怀,饱含了我无数个人生中最美好的永难忘怀的记忆,在过去的八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用真诚和为民造福的满腔热情,收获了颗颗金色的果实……我在这里付出的最多,也收获的最多,八五七农场和人民给予我的实在是太多了!多得令我都不知从何说起。想来想去,还是从我当上场长开始,作一下简要的回顾吧……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构思与推进
1993年12月,我被组织任命为八五七农场的场长。尽管我有过基层领导工作和农场副职的经历,可面对着八五七农场当时的严峻局面,我心里还是感到沉甸甸的,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否驾驭得了拥有2.8万公顷耕地的农场大局……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儿的艰苦和辛酸,更知道农民忙乎了一年,却因为受灾而一无所获的痛心和绝望……
1991年,八五七农场遭受了特大洪涝的灭顶之害,1992年和1993年同样受灾,元气还没有恢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农场快速发展,确实不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身为场长,我必须勇敢地担负起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把八五七农场搞好,让八五七农场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为此,我焦灼地思考着能使八五七农场迅速脱贫致富的良策。
作为农场,无疑要以农业为主,那么如何作好使农业战胜洪涝、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这篇大文章呢?我在总结八五七农场40多年创业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理出了八五七农场的发展思路———结合场情和市场的需要,全面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稳产高产、附加值高的水稻种植,以稻治涝,变水害为水利。1994年,老天爷对我这个年轻的场长又进行了一番严峻的考验,可谓“苦我心志,劳我筋骨”,全年降雨量805.6毫米。春不让种,夏不让管,秋不让收,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干。我和党委一班人不得不身心兼劳。也正是老天爷的这次考验,使我坚定了大上水稻的决心。随之,我便通过引人、引资大上水稻,水稻面积由1994年的3493公顷发展到1999年的14553公顷。水稻产量由1995年的6839公斤/公顷增加到1999年的8262公斤/公顷。
“三大三小”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农业决定着农场的地位,工业则决定着农场的前途。世界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规律已经证实,农场必须适时地从第一产业为主的初级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为主的较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演进,加快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实施步伐,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支柱企业。基于这种思考,1994年末,我便设计了“三大三小”工程。1995年初,我与党委一班人,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跑步上项目”,实施了“三大三小”工程。记得那一年的4月18日,我到佳木斯农场总局请刘文举局长签字。刘局长被我的不等不靠、跑步上项目的精神所感动,在百忙之中,用最短的时间批复了扩建项目。刘局长刚刚在申请报告上签完字,我便从佳木斯把电话打到300多公里外的八五七农场。农场接到电话后,专用面粉厂的扩建项目便放炮破土动工……“三大三小工程”,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创利600多万元。
小城镇牵动战略的初衷与确立
为了使八五七农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了让辛苦一辈子的北大荒人也过上城市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我紧紧抓住黑龙江垦区“二次开发、富民强局”的有利契机,确定了“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强功能、整体发展,确保二十一世纪不落后”的小城镇牵动战略,建了六个小区。1994年到1998年间,先后建居民楼26栋,总面积34186平方米,建中、小学教学楼15410平方米,建通讯楼、客运站、幼儿园楼7998平方米。仅1998年就新建居民楼8栋、灾民楼7栋,使场部地区80%的职工住上了集中供热楼。有位熟悉垦区的细心记者,在数过八五七农场的楼房后说:“八五七农场是黑龙江垦区楼房最多的一个场。”
每当我看到老干部和职工们在鲜花树丛中漫步、练气功,或是在彩灯闪烁的办公楼前广场上扭秧歌时,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甜美。作为一名热爱北大荒的赤子,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百姓过得好。
令我欣慰的是,我当场长时的初衷真的实现了———经过农场党委和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八五七农场当年翻身,1994和1995连续两年取得四超历史的好成绩,连续两年被黑龙江垦区评为经济发展高速高效农场。1996年,八五七农场第一个跨入黑龙江垦区小康农场的行列,并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五年场长工作的体会和收获
在八五七农场任场长的几年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党和人民都满意的可喜成绩,除了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场人民的大力支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党政班子。
“以事业维系感情,以感情推动事业,以人品保证团结,以制度协调作用。”这是我们那届党委班子为了一个“富民强场奔小康”的宗旨,在共同的事业和生活中形成并遵循的行为准则,对加强班子建设,发挥整体功能,促进八五七农场实现跨跃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八五七农场党委,1994年以来,曾连续三次被黑龙江省委评为先进党组织。因此,我对那届党政班子怀有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些年来,我过分倾心于事业,苦了家人,也苦了自己,为了工作,女儿得了“炸腮”半夜呕吐,我却不能尽父亲的责任;而让我终生最为内疚的是,为我们操劳一生、积劳成疾的父亲临终前想见上我一面,我都没能满足他……
但,我无怨、无悔、无憾,因为党和八五七人民给了我很多很多,我在八五七农场20多年的真情奉献,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个人,先后被黑龙江垦区评为“特等劳动模范”、“优秀北大荒人”、“十大杰出企业家”;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被团中央、国家科委、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诚心诚意地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党,归功于八五七农场和人民,因为没有党的培养,没有八五七农场和人民的哺育,我不可能得到这些!我永远感谢党,感谢八五七农场和人民!在这里,我真诚地向心灵美好、情怀高尚、勇于进取的八五七人民致敬!你们对我的培养和数不尽的好处,我永远铭刻在心里!岁月流逝,我对八五七农场的情怀依旧,并将逐日加深,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还会尽己所能,倾力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