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次改变农场小城镇建设历史面貌的会议

一次改变农场小城镇建设历史面貌的会议


                 田汝林
  1995年7月21日,星期五,农场14届21次党政联系会议在现招待所楼上的西侧会议室召开。时任农场场长的隋凤富在各类议题即将结束的时候,向到会的成员们提出是否赞成盖供暖楼的问题,希望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下讨论和表决。记得党委成员们的讨论非常热烈,使得会议在很晚才结束。
  尽管当时全垦区的小城镇建设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八五七的领导者们,却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会议上,通过是否盖“供暖楼”的研究,把目光锁定在农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上。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次会议的决定,农场的面貌出人预料地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质量跟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回想当时开会的情景,虽然难以把每个人的谈话一一复述出来,但讨论的内容却可以概括如下:一是农场的经济条件有利于盖供暖楼和逐年增加供暖楼的数量,其依据是连续几年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工商运建服行业的经济效益确实不错;职工个人的收入正出现逐年提高的好势头,特别是农场在资金方面有了较多的积累,所以,通过供暖楼的建设逐年取消一般楼房和简易平房的建设是可行的。二是以建供暖楼为契机,大力发展农场小城镇建设的各类配套工程和场区规划,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当时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议气氛又热烈又和谐,与会成员满怀着对农场未来的使命感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甚至争论,为农场描绘出一幅小城镇建设的美丽画卷。如新供暖楼的位置选择和以后每年新增供暖楼的走向以及随之而来的道路、排水和景观建设的规划;再如,小城镇发展起来后,人们会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城市”?又如何改变人们的那些日积月累的陋习?所以,会上还责成宣传部制定一个小城镇文明建设规划草案。三是建设供暖楼,可以促使干部和职工们在生活品位上有一个高质量的需求。那时,手中有了钱的干部和职工,开始大兴土木,但都局限在零打碎敲和沿袭传统风格上,他们或是扩大旧房的面积或是在旧房的基础上建设新的平房,房子建的参差不齐,很多资金没有派上大用场。所以,有必要陆续盖一些供暖的楼房,使他们从小圈子的建设上走出来,接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四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供暖楼可能会遇到人们观念上滞后的问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党委成员要起带头作用。在会议上,场长隋凤富和书记张玉坤挨个询问大家都有谁买供暖楼,记得有6个人报了名。会议还拍板:首栋供暖楼以售给科技人员为主,农场给予10%的优惠。
  建供暖楼的决定公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赞成的有,反对的有,说三道四的也有。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第一座供暖楼建成后,每一年都有一至两座供暖楼竣工,而且供不应求。到2000年,农场共建楼房41栋,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农场场部人均楼房居住10.8平方米,楼房比例已达15%。
  当初,会议虽然研究的是建供暖楼的问题,但它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它为农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发展的基石,从而实现了农场老一辈建设者们的夙愿———实现农场城镇化的目标;它加快了农场文明建设的步伐,使农场高楼林立、街道整齐、景观优美、社会安定,给农场的建设者们带来了高质量的生活空间,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疆小镇,一举成为省和国家级的文明单位;它量力而行地带动了农业生产单位创建省、局、场级文明单位活动,促使当时落后的农业生产单位在居住条件、文化设施和生活环境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使之具有新时代农村特色;它极大地转变了八五七人的思想观念,使之坚定了北大荒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为人们安居乐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它对农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牵动作用,不仅增加了职工就业的新渠道,还增加了大批工人的收入;还为商品生产者提供了较为优越的交换场所,带动了农场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它为农垦范围内的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小城镇建设一直是农垦系统大力提倡而又难以实施的重大问题,八五七农场小城镇建设起步后,为兄弟场提供了领先的模式,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今天,当人们漫步街头,欣赏美不胜收的景色时;当人们享受生活,品味着送走旧日子迎来新日子的幸福心情时,我们很有必要通过续编的农场场志,让大家知道那次———那次改变农场历史面貌的党政联系会议的内情,也有必要让大家记住———记住那次会议上运筹帷幄和勇于实践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