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机制一改见“四多”

二、文征

机制一改见“四多”


       ———八五七农场改革转制工业企业经营红火探秘
                 焦永梅
  自1998年开始,八五七农场陆续租、转、卖9个工业企业。3年过去,这些企业个个呈现一派生机,奥妙何在?
  少了“公公婆婆,多了自主经营
  改革前的农场工业企业,管理人员按指标配备,一个单位多则七八人,少的四五人。每个管理干部一年都得支出万元左右。有了这些官,与其对应的各级机关、各个部门便有了参与、干预、管理企业权。企业领导既要搞生产,还要应付各级各类检查,真是苦不堪言。最令企业领导为难的是有些外行的领导来企业指手划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领导说,他在担任一个厂的副厂长时,对设备耗电严重问题曾提过技改建议,而他的同行上司却认为这要花一笔钱,还是维持下去好,结果,电耗降不下来,工厂只好赔干。直到工厂卖给了个人,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
  场里有个饲料厂,没改制前总是问题不断,其间因归属问题就几经周折———一会儿归乳品厂,一会儿又归加工厂,养牛户总提意见。饲料厂归个人经营后,养牛户有什么意见直接找厂主。上面的各种检查也少了,到企业吃、拿、卡、要、报的人也没有了。
  少了“大手大脚”,多了精打细算
  “企业如果不是自己的,那钱就不当钱了。”这是改制前一位企业领导说过的一句话。据了解,企业属国有时,光招待费、差旅费等就是一项不小开支,吃饭一客多陪,拿着公家的钱,交着个人的朋友;出门时能坐飞机不坐火车,能住宾馆不进招待所;逢年过节礼尚往来都不落项,慷企业之慨谁都不痛心;单位物资原材料采购,一些企业也往往是该买3个买5个,该花5元花10元,吃回扣,拿好处,能沾就沾。订产品包装也是一样,有的工厂不是以销、以产订货,而是厂长想订多少就订多少,等产品一改包装,原来的包装物只好闲置。
  改制后,企业经营者个个能掐会算,有了“货比三家”的精明,有了摸着口袋花钱的心眼,有了不会轻易上当的智商。私企的老板们,没有与经营有关的大事不出门,用车、吃喝也是紧缩银根,玩乐一概取消。平时来客户,自己掏钱招待,迎来送往少了许多,开支降到了最低限度。
  少了“稀里糊涂”,多了严格管理
  管理出效益在转制企业中进一步得到验证。公有制下的企业,企业领导者信奉一句话:难得糊涂。尽管企业管理粗放,冗员过多,但主动提出要大刀阔斧裁员的人少,谁都不愿意树敌。而变成私企后,领导者的眼睛瞪圆了,每用一个人,都要考虑其是否胜任,有没有必要设置,工作是否满负荷。因为,老板每多用一个人,就要多承担一个人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费用,减员增效首当其冲。改制后的9个工业企业,领导者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减员。将管理人员砍掉50%以上,企业内部原来设置的科室减少三分之二左右。
  产权关系改变,职工端着老板的饭碗,其责任感也得到增强。他们不再有消极怠工、偷尖耍滑行为,而是认为,现在我的工作来之不易,所以我要一为老板负责,二为自己负责,三为消费者负责。所有工厂在改制后都制定了产品质量责任制,责权明确,利益直接。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企业扭亏增盈创造了条件。如水泥厂在未改制前,每年都因产品质量问题而有用户索赔,至今还尚有300多万元货款无法回收。企业年年亏损,最高年亏损额达230多万元。改制后,企业年年盈利,企业员工工资分文不欠。
  少了“对对付付”,多了长远打算
  工业企业改制后,变化最大的还是企业领导者的经营行为。过去,企业领导依赖思想严重,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遇到问题,报告向上一递,上面批就办,不批就等着,只要能对付着开支就行。现在,企业的命运就是经营者的命运,经营者都有长远的规划,敢于向企业投入。一砖厂原来有一台制砖机,制坯质量一直不好,企业领导也想更新,但没有资金只好对付用。转制后,砖厂投资20多万元购买了新的制砖机,使砖的质量明显提高;油厂抓住市场大豆价格偏低的机遇,今年投资16万元建起两个固定储粮仓,为今后的生产备足了原料;水泥厂投资近50万元,对立窑进行了改造,使水泥年产量以5000吨的速度增加,且质量稳定;饲料厂在经营好主业的同时,又投资10万元购进一套大米加工设备,用“滚雪球”的方式向前发展……而他们的投入完全依靠个人能力,没有花过农场一分钱。
                       (发表于2000年11月16日《农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