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为何失色?
特色经济为何失色?
焦永梅
早在80年代末,八五七农场就在发展特色经济上进行了尝试,但10多年过去,这条强场富民之路仍步履维艰。原因何在?农场决策层们面对粮价低迷和“入世”的严峻挑战,开始回顾反思,在总结中寻找特色经济的发展之路。
规模偏小好女难嫁
从80年代至今,八五七农场干部群众对赚钱的门道都没少研究,也大胆尝试过。如风靡一时的养殖蓝狐、麝鼠、美国獭兔等,当时就是较为超前的养殖项目。农场十分重视投入,也选择了科技意识强的示范户来经营,自1987年至1991年这段时间里,獭兔、蓝狐幼仔出现供不应求局面。养殖麝鼠水面不断扩大,数量也达200多只,有几户的确先富起来了。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产品当时销售出现热潮,不过是农场内部的“炒作”,一旦人们都回过味来时,这股热风很快就消失了。
在种植业上,农场有职工曾引种东北三省最优质的苹果、梨、杏、李子等,并获成功,农场也试图将某生产队变成果树队,曾投资3万多元为职工免费发放树苗,推广种植,但没有达到设想的规模和效果,果木生产维持了四五年便夭折了。近几年,几户职工又引种了中草药、特种玉米等,但因在市场上“势单力薄”,拼杀不出个结果,仍以失败告终。
打了10余年特色经济仗,无一获胜,原因显而易见:规模小,没有形成大市场。正像搞果木生产的职工所说:“一年收不了一卡车果子,就算外地想来买,咱也没有那么多货给人家。”究其因,农场得到的教训是:特色经济真正要“特”起来,光有特色项目还不够,必须要有规模效益,这样才能称得起是真正的、完整的特色经济。
一哄而上有名无实
当人们对发展特色经济带来效益引起高度重视时,便对特色项目一哄而上。如种植红小豆。1994年,红小豆在市场上价格高达6.4元1公斤,人们纷纷种植。结果,第二年秋,红小豆价格迅速下滑到1元1公斤,致使产品大量积压。前几年,白瓜籽价格十分看好,每公斤高达9.2元,南方客商现金收购,验等、扣杂都不是太苛刻。职工又都把目光盯向白瓜籽。1999年,全场面瓜种植面积达1333.33公顷,但在白瓜籽销售时节,职工得到的是当头一棒,收购商不但对瓜籽籽板的宽窄、长度、色泽有要求,而且还架上鼓风机对成熟度稍欠的一律选出。即便这样,后来也是只收了很少一部分,价格由6元多1公斤跌到2元多,后期就没有人收了,大部分产品都压在老百姓手中。
今年,有的生产队职工听说一些地区种圆葱发了财,又开始试着种圆葱。眼看圆葱就要收获,可商家在哪里?至今未找到。去年,有生产队的一户职工自行引进种植“小粒豆”,一年辛苦下来,产品因不被市场承认,只好堆弃在晒场。初涉商海的职工被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摆布得左右不是,头晕眼花。
观其果,农场体会到:特色经济不是“一窝蜂”经济,跟在别人后面跑永远体会不到“特色”二字的价值和份量。正像老百姓说的“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可见特色经济要“特”得可观、“特”得出奇才能制胜。
忽视销售市场弱小
强场富民、为子孙造福是农场历届领导都为之追求的目标。80年代,农场有专门副业队,经营项目繁多,生产过酱油、面包、豆酱、罐头,产品都受消费者欢迎。90年代初,农场又为该单位投入20多万元资金,购进当时较为先进的饼干自动生产线。在养殖业上,农场致力于发展多种经营,通过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80年代就办起了规模较大的种鸡场,不但其孵化设备先进,种鸡饲养条件优越,育雏条件也较为优越,在育雏的同时,还销售商品蛋;1995年,农场又投资600多万元,在北京种猪育种中心购入世界免检、肉质好、生长速度快的国际一流的种猪“美国迪卡”,建起室内集中供暖,有仔猪、母猪高床,自动关闭水嘴等国内饲养条件先进的猪舍,配备了技术力量较强的人员负责饲养。农场领导决心要将这一项目发展好,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众多的项目经过市场检验后,一个个因产品不能转化为商品而全部下马。
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决策者们再回首时发现,“销售是第一车间”的意识太淡薄。工厂生产产品,人们往往容易重视销售,有专门的销售人员及政策,跨省市开拓市场。而对副业、畜牧业产品,人们就掉进了“自由圈”,很少有人会想到组建一支专门销售畜产品的队伍,产品拥有的只是场内或周边一点很小的市场。这个弱小的市场几乎经不起任何冲击。当外面有风吹草动时,小市场就被轻而易举吞噬,发展之路被堵死。“金鸡满架、肥猪满圈”的繁荣景色便成为负担。试想,如果这时科技能跟上,提高产量,降低成本,销售力量再加强,争取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并把外来的产品挤出去,那么,这些产业很可能会达到当初预想的效果。我们培养的“靓女”即便身处“深闺也会有人求的。
再回首,农场总结的经验是:发展特色经济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切实创造特色品牌,就一定要有敢为人先,常抓不懈,认准目标,坚持到底的精神。各级干部还要有抓特色、干特色、成就特色的决心,哪怕数年成一业,也应全力而为之。这样,我们的农业才会振兴,才会形成新的优势,才能使职工真正富裕起来。
(发表于2000年10月12日《农垦日报》第2版。收入本志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