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一
序文
序文一
序 文 一
王 德
《八五七农场史》作为建场以来的第一部史书,即将出版了,这是我们老同志值得欣慰的一件大事。
八五七农场从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五日诞生至今,已走过三十五年的路程了。三十五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这一瞬间,却在八五七的大地上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壮丽画卷。
建场伊始,只有几名公安干部、百余名犯人和几十辆马车,并以一栋被遗弃的蒙古包式草房为基地,在沉睡千年的土地上创建起了劳改农场。今天,在这五百六十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拥有两万人口、一万职工、千余台件主要机械设备,年生产粮豆突破亿斤、经营利润超千万元,成为一个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综合经营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靠政策,二靠技术”,使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六年迈了三大步,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田林网化,公路沙石化、住房砖瓦化、场队居民区园林化、用水管道化,公用建筑已向高层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已有相当规模,商业和集体福利事业也有了新发展。高档家用电器基本普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曾走过的一条艰苦而光荣的路。我们这一代人是农场事业的建设者和目击者,要认真书写好这光荣的历史。特别要写上那些开发、建设八五七这块土地的开拓者们;那些当年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立志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转业官兵们;那些曾先后来自祖国各地的把青春年华献给农垦事业的支边青年,以及所有参加农场建设的同志们。他们的光辉业绩,包括农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有价值的珍贵史料汇于一书载入农场史册,让子孙后代了解昨天、珍惜今天,从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这也就是编写这部场史的目的和意义。
如今,我欣喜地看到:在八五七的大地上掀起的改革的波澜,正汇入祖国改革的巨大洪流奔腾向前。我坚信随着农垦战线改革的深入,农场的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兴旺,富场富民的目的一定会达至。
一九八五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