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三章 场部

章下序



  1951年建场时,场部设在马架子(现十二队),位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八师弃置土地的中心区。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32°34′10",北纬45°34′20",总面积0.35平方公里。
  1952年6月,为利用穆棱河丰富水源,农场决定大面积开发水田,并确定场部北迁。1953年10月,场部搬迁到朝阳。
  朝阳,地处东经132°26′,北纬45°37′,总面积2.7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8.1米至110米。距密山县政府所在地密山镇东64公里,距密山县杨木公社三公里。
  朝阳干渠由西北向东环绕朝阳向南延伸,站在朝阳的制高点修配厂处,东可远望大、小青山双峰,北可欣赏穆棱河两岸景色。
  一百多年前,这一带长满了杨树,有的粗达几个人合抱。民国元年(1912年),从热河道朝阳川迁来第一户人家,在现在后拉拉街处落户。此地沿用这家人原住旧地的名称,自然得名“朝阳屯”。民国三年(1914年),从吉林省舒兰县迁来两户人家,住在现场部商店处的是大门杨家,住在现理发馆处的是小门杨家。民国七年(1919年)以后的三年间,又从吉林省榆树县迁来三户,有住在现八队桥东处的任传花,住在现工程队小树林处的张成祥,住在现医院北的刘文佐。伪满时期,朝阳屯分为几个组这几户人家编为朝阳屯一组。直到1952年农场确定场部搬到这里并开始动工时,经过和他们协商,并由农场给予补偿后陆续搬走。此后,朝阳,从规模上似小城镇,但在区划上不在城镇之列,只作为农场场部所在地。
  朝阳是全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农场历届党代会、各群团组织的代表会议均在这里召开。朝阳是154公里的密朝循环公路的枢纽,日客流量达350人。场内有循环班车,日客流量200人次。有粮油加工、制砖、农机修造、锯材加工、水泥预制件、酿酒、制冰棍、制酱油、醋等场办工业项目。还有汽车运输,公路养护、房屋建筑等行业。商业有全民经营的百货商店,贸易货栈、工副业队综合商店。还有集体、个体开办的小商店、食杂店、商亭、照相馆、烫发馆、钟表电器修理部,小饭馆等十几处。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500万元左右。有完全中学一所,小学一所,在校中小学生2,491人。还有职业高中一所,职工中专一所,干部学校一所。职工医院坐落在朝阳南端。
  如今朝阳总人口达5,810人,占全场总人口的27.5%。一条长 1,600米的主街横贯东西,南北走向的十条小街道均与主街成垂直角度。北止养路队、南止职工医院的沙石路长1,200米。路成行,树成荫,街道整洁。夏秋之季,排列整齐的职工住宅区内,红房隐映在绿树之中。坐落在主街路北的小学教学楼、俱乐部、百货商店、招待所大楼,由西往东依次排开,为朝阳增添了异彩。大街上终日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百货商店西侧设农贸市场,在邻近公社社员及外地个体商贩经营的摊床上,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有鱼、鸡、蛋、肉、各种青菜、瓜果……等,鲜活新嫩,丰富多彩。朝阳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