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建场

第二编 简史

第一章 创建时期(1951—1956)

第一节 建场



  起因 新中国刚刚建立,美帝发动了侵朝战争。1950年9月炮火打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地处战争前沿和东北交通枢纽的沈阳及鞍山、本溪、抚顺等工业重镇,已疏散人口、转移重要工厂。由沈阳市人民法院在鞍钢弓长岭铁矿组织千余名犯人从事采矿作业的劳动改造队,迫于战势,在矿方提出的限期内撤回沈阳监狱。国内美蒋特务和形形色色的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乘机猖獗活动。沈阳监狱收监犯人日多、人满为患。市委又指示沈监准备收押将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要判刑的大批反革命犯,(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2月颁布《惩治反革命条例》镇反运动随即在全国展开)。沈阳监狱的领导积极寻求让犯人走出监狱大门、从事劳动生产、改变犯人坐吃囚粮局面的途径。鉴于弓长岭劳动改造队从事工业劳务受阻的经验,转向农业生产方面找出路。
  1950年6月监狱领导向市人民法院,市政府提出组建劳改农场的建议。市长朱其文于7月批准并指定市人民法院院长刘正文、副院长张士侠、典狱长张大平、副典狱长杨彦、管教科长孙士华5人组成农场筹建领导小组;拨建场经费500亿元(折人民币500万元);由市政府、法院系统抽调干部20名。
  当时从东北军区获悉,第四野战军炮八师在松江省密山县境内放弃大面积军垦耕地。现成的耕地和紧靠苏联的政治,地理环境成为组建劳改农场非常理想的条件。市领导决定在密山建场,并要求1951年生产,安置大批犯人。
  筹建 第四季度开始紧张筹备,在沈阳、吉林等地采购马匹,大车、农具、房建料以及安置犯人所需大量用具用品。
  1951年2月孙士华、肖云扬、关景和等3人到密山、拟踏查现场,因大雪受阻。据县政府和群众证实炮八师的耕地约有数万亩,在八区(杨木岗)、板石村、兴安村,马架子一带。
  之后,在密山镇租用长明路8号房屋组建东安办事处(当时密山镇称东安),由张宗魁负责、开始接收、中转进场物资、转送犯人进场等工作。
  建场 时至3月,农时紧迫。经过挑选和集训的130名懂些农业生产和铁木瓦工技术的犯人,由杨彦、夏国仁、李忠诚、关景和等监押,于3月13日自沈阳乘“闷罐车”出发,14日到密山,15日换乘马车向“场部”(马架子)进发。一路上没膝的大雪,走到兴安村已日落西山,先行到达兴安村的刘继华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安置了干部,犯人的食宿。
  3月15日这一天便定为建场纪念日。
  16日抵马架子,人们从雪里扒出5间破烂“朝鲜房”,两间做建场指挥部兼干部宿舍,3间作犯人监舍。这5间缺门少窗屋顶漏天的房子就是我们农场的第一个场部。
  白天,干部犯人一起踏雪看地,选点、搭马架子房,同吃用雪水做的大碴子饭就咸盐豆。夜里同住“五风楼”,(当地俗语,意指四处透风不御寒的房子),冻得不能脱衣服睡觉,身上长满了虱子。干部所带枪支弹药、文件、现款到晚上全交给值勤的看守保管,以防犯人出事。杨彦在讲述当时情况时风趣地说:“那时可真是干部、犯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了!”“犯人若是暴动,真是没办法对付!”
  4月间已建成二十多栋马架子,铺开了场部和四个分站的摊子。由沈阳市政府、人民法院等部门抽调的干部和沈阳公安总队配属来场的武警队分批押解犯人到场,住进各分站。
  市委任命的队长李子厚和农艺师李钟林、李芳廷等相继到达。密山县委支援农场建设的四十多名干部也先后到职。
  5月,宣布了组织机构,任命了干部。农场对外全称“沈阳市密山农场”,对内称“密山劳动改造管教大队。”队长李子厚(场长),副队长(副场长)杨彦。实行场站两级管理,统一核算体制。场部暂设总务,生产、管教3个科。夏国仁、徐明哲、孙士华分别任科长。下设四个分站,一分站(兴安村)主任王谦;二分站 (板石村、现十三队)主任肖云扬;三分站(老牛圈)主任王青山;四分站(场部西侧)主任徐明哲(兼)。刘永为东安办事处主任。(6月,三分站发生犯人预谋暴动事件,停建撤销了。)
  8月先后召开党、团员大会组建党团组织。全场共14名党员组成党支部,隶属于中共密山县委,王青山任党支部书记;三十多名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组成团支部,隶属于密山县团委,王殿富任团支部书记。
  当年的生产建设 建场的干部全部来自公安司法部门,没种过地更不懂农场管理。虽然有大批劳力和畜力,但面对大面积的“洋犁片”(开荒后没种过的垡片)简直束手无策。所幸密山县委支援农场建设的干部先后到职,多数分配到直接组织指挥生产的岗位。他们熟悉当地生产又多是扶犁,赶车的“老把式”,采用了马拉平播、大犁扣种、小铲穴播等因地制宜的多种方法,在芒种前抢播了50,880亩地,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7.8%。出苗后全部用人工锄草,部分熟地用马拉犁中耕。6月,阴雨连绵,草苗齐长。下旬发生姬天娥、金龟子虫害,0.45万亩大豆、玉米被吃光。7月以后全力转入房建,无力顾及田间后期管理,造成严重草荒。秋收时草里找豆,割倒后车拉人背,在场垣上集成大堆,用石磙子打冻场,直到春节才脱完谷。共收粮豆1,779吨,平均亩产83斤。其中大豆1,502吨,亩产71斤;玉米277吨,亩产199斤。
  传说中北大荒冬季的严寒、风雪、“烟炮”,对初来乍到的人以极大的精神威胁,加上生活艰苦,有个别干部不辞而别,犯人逃跑事件不断发生。要稳定干部、犯人的思想,要在北大荒站住脚,非当年盖好房子不可。7月全场全力转入房建。分站由农场统一区划,设计、分站自行组织施工。除木料、五金、玻璃、白灰由农场统一拨给外,其余材料就地取材,土坯、拉哈辫、草垡子、板石(板石山产的石板)、干打垒,有啥用啥。全场共建草房四十多栋,砖房(场部办公室)一栋,共5,900平方米。3个劳改大院围墙,在封冻前全部竣工。由于统一区划统一设计,布局合理,尽管简陋但保暖适用。分站都竖起旗杆,建起十几米高的嘹望楼,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上,显得威严壮观。干部家属迁入新居,犯人住进有南北火炕的监舍,马匹牵入大马棚,人畜安全地渡过了北大荒的第一个冬天。
  当年的生活状况 干部犯人在搬进新房之前住的都是“马架子”、雨天是“外边大下,屋里边小下,外边不下,屋里还拉拉”,从外观看是“弯着腰,拄着棍儿,披头散发流眼泪儿”。屋里则是“铺下常流水,屋里抓蛤蟆”,蚊子小咬肆虐,跳蚤又多又大,夜里咬得人睡不着觉。不知是谁创造了个“全面防御”的布口袋,人脱光了衣服钻进口袋,从里边扎上口,才得以安然入睡。吃的主要是大碴子,副食以大豆为主,青菜奇缺。雨后的草甸子上花脸蘑很多,发现一个蘑菇圈就可以采几大筐。地河边上大雁蛋、野鸭蛋很多,只要去捡,保准满载而归。这成了干部改善伙食的上好野味。密山县委领导关怀老队长李子厚,有时捎点肉、菜来,队领导的伙食才得少有改善。
  由于主副食单一,卫生防疫医疗条件差,干部、犯人普遍消瘦困乏,很多人患夜盲症、疥疮。5—11月回归热流行,犯人中发生377人,死亡5人,副场长杨彦得回归热,送密山县医院急救才脱险。
  “三反运动” 当年冬,全场开展“三反运动”。召开了全场干部大会,党支部传达中央有关“三反运动”的文件;交待政策;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号召人人自我检查,洗手洗澡,检举揭发。由于农场初建,管钱管物的人不多,贪污问题没发现,浪费、官僚主义的反映也不突出。整个运动侧重正面教育,划清公私界限。在运动中有的干部用了几个公用信封,抽了几支招待烟,单身干部拿公家几块板子垫了床,也都做了交待。后期发现一名会计账款不符,差几十元钱,因此受到审查批判,给予了组织处理。“三反”运动到第二年春播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