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大发展”
第二节 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大发展”
大规模开荒 1957年以后3年期间共进场新拖拉机118台,各种农机具五百多台件。扩建了修配厂、分场增建了修配所、农机队伍随之扩大。机耕、机修能力的加强为大开荒提供了物资、技术基础。
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国开展“大跃进”。1958年 2月农垦部提出农场建设采取“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简称五边方针)。农场随之进入大开荒、大发展时期。
1957年夏,农场组成开荒大队,王凤山任大队长。1958年农场组成开荒指挥部,由总场副场长王德雨兼任指挥,进行了大面积开荒。1957年7月21日,农垦局王景坤局长电示密山农场:“要发展到6.5万垧,……有车有人可以开出来,目前是缺地(荒原),大家在方圆二百里以内找地……。”1958年关于开荒问题在农场五年规划草案中规定:“贯彻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即大块地要开,小块地也要开,干地要开,低湿地也要开……1958年开荒3.5万垧,1959年开荒2.2万垧,1960年定型达到8万垧并全部播种。”这个指导思想助长了开荒中的盲目性,出现了横跨密、虎、宝、鸡四个县,不顾条件,有地就开的局面。为占荒和兄弟场及社队多次发生纠纷。两年期间开荒491,329亩,相当于1956年耕地面积的3倍。但由于未经区划,所开荒地大部分不连片,又因与社队耕地插花,不便管理,地权有争议,重湿地不能耕种等原因,边开边撂。到1963年止相继弃耕面积达221,950亩,占所开荒地面积的45.2%。其中远在鸡东县的平阳镇、向阳,密山县黑台、二人班、三梭通,虎林县杨岗,宝清县大主桥、龙爪沟等地的开荒地即达7.7万亩,全部弃耕。
农业大发展 随着大面积开荒,大批转复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到场,农场规模迅速扩大。1958年改成总场,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将原九个作业区并成四个分场,新建五(档壁镇)、六(马家岗)两个分场,分场下设生产队。1959年在场社合并高潮中,虎饶县杨岗公社又并入农场,组成七分场。全场当年耕地面积达649,000亩,播种487,194亩,粮豆亩产181.5斤,总产4,948万斤。
在“大跃进”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不仅盲目开荒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且生产上也不顾条件和自然规律,提出“亩产总场过黄河(400斤)、分场下江南(500斤)、生产队赶潮安(潮安县亩产千斤)、地号亩产1,330”的高指标。1958年8月农场向全局挑战,提出“政治挂帅全面动员,比干劲、争上游,大干50天,开荒两万五(垧)、房建八万三(平方米),麦收激战三昼夜,工副业厂房全建完,积肥七万吨,畜牧、防洪排涝照顾全。有中心,有骨干,继续贯彻总路线,超过八五○和永安,誓将全局冠军红旗插密山”的口号。随之,全场高指标、浮夸风大肆泛滥。
1958年、1959年两年自然气候条件有利,加上大批转复官兵和职工的艰苦奋斗,收成较好,连续经营盈利。1960年又提出继续全面大跃进的口号。1959年晚秋涝,又加上1960年早春涝,只播种小麦3万亩。大田地号土壤水分饱和,机械作业受阻。总场不顾条件,下令限期抢播大田。生产队出现了“裤播机”“耢播机”,把大豆种洒在泥里水里,结果只长草不见苗。又加上秋雨、早霜、水稻倒伏、玉米贪青,收割作业难度很大。小麦总产仅182.6万斤。大田严重失收。秋收正忙,口粮供应就呈现紧张。食堂只好煮青玉米(啃玉米棒时人们风趣地叫吹口琴),做“增量饭”,“代食品”。人心浮动,纪律涣散。家属老乡明拣暗拿,“打小场”搞“小加工”加大了秋收损失。大田绝产面积占播种面积39%,粮豆平均亩产23斤,大豆亩产仅3.2斤,粮豆总产(包括小麦)721.2万斤,本场三留不足。农业生产总收入154.2万元,为1959年的21.4%。1961年,1962年两年继续受灾,生产停滞,资金短缺,管理混乱,人的思想波动,生活异常紧张。农场经济陷入严重被动局面。
在“大跃进”中畜牧业“全面大上” 1958年一年中建了4个畜牧场一个野生动物场,15个农业队改成畜牧队,还建了3个养蚕队一个打鱼队。1959年农垦局下达给密山农场的畜牧产品计划指标规定:出口鸡肉6,620吨,鸭肉549吨,鸡蛋1,200吨。农场五年规划草案规定:“全场养猪15万头,马牛一万匹,鸡鸭超百万,蜜蜂千箱余,奶牛整一百,梅花鹿一百七。”在这些高指标的压力下,畜禽周转数高速增长,但终因饲料、圈舍、品种。管理等诸多因素造成畜禽大批死亡。所定指标无一实现。1958年孵鸡出雏212,685只,仅成活9,746只,孵鸭蛋62,210个,只活小鸭8,179只。猪年末存栏6,284头,而年内死亡达10,629头。到1960年出现饥荒,除有计划保留的役畜和一批种猪外基本全部砍光。
“工业遍地开花” 大批农机具进场后,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贯彻“五边”方针,执行“财务大包干”办法,放宽了对农场资金的管理。在“大跃进”的浪潮中,农场掌握了资金,促成了“工业遍地开花”的局面。1958年5月农场组成工业筹建委员会,相继在朝阳、知一、密山组建了工业一、二、三、四厂。采煤、炼焦、采矿、炼铁、制糖、水泥、化肥、纸浆、硫酸、砖瓦、缫丝、针织等大小39个工业项目先后上马。派出几百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工副业占用职工从534人猛增到2,350人。关于大办工业,密山农场在1957年12月,农垦局党代表大会期间提出“遍地布点,勘查一处建一处,然后据根产量、储藏情况再作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措施。这个反科学的错误主张竟受到支持,并作为好办法向全局推行。农场1958年提出的五年规划草案规定:“多种经营齐并列,工副业产值超过农牧业”,“1962年工副业产值8,886万元,利润 2,740万元。”实际到1962年工副业总产值仅为242.8万元,利润仅13.9万元。1959年计划规定建年产2.5万吨炼焦厂,年产3.2万吨水泥厂,150千瓦发电厂等42个新建扩建项目,实际当年只有锯材一项完成任务,其余全部落空。
根据1958年当时具备的人力、物力、资金情况,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办一批力所能及的工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由于盲目“大办”,瞎指挥,结果事与愿违,以劳民伤财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