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转复官兵在农场建设中的业绩
第三节 转复官兵在农场建设中的业绩
1958年春,转复官兵大批到场,食宿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到场部的同志多数住在用犯人监舍改的大宿舍里。一、二十户住一个南北通炕的大屋子,挂个蚊帐就是一家,全部吃大食堂。到新建点(生产队)的同志困难更大,真是脚踏荒原头顶青天,靠双手平地起家。点上带队的(队长、指导员)全部是原部队的中、上尉级军官,他们身先士卒,带领全体干部战士砍杆子、挖垡子,搭炕砌墙,短期内就安置好了食宿,投入了生产劳动。在“英雄战胜北大荒,自力更生建家园”的战斗口号鼓舞下,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积极性,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涌现了大批为全场称颂的先进人物。如原广州部队五三二团高炮营大尉营长夏振禹,割水稻“放卫星”,日效3.6亩,超额3倍多,被农垦局授予“飞刀手”称号。少尉军官董志远,在生产队为“猛攻组”组长,带领全组在打稻田池埂子、锄大豆、割小麦中,超定额1—4倍完成任务,被推选为出席黑龙江省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受到大会奖励。战斗英雄、残废军人、原部队少校副团长、总场副场长杨风起,身有几处战伤,一只脚没脚指头,走路都费劲。他1958年冬,身兼总场伐木总指挥,带领二千多人去炮手营林区伐木。顶风雪,冒严寒,住地窖子,吃大锅饭,进林班号检查指挥作业。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为迎接建国十年大庆支援北京十大建筑所需部分木材的采伐任务,受到农垦局的表扬。随同转复官兵来场的家属中,也不乏先进人物。从东海舰队来场、已经是3个孩子妈妈的周翠英,还有高玉香等,都是出席省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全场知名的模范人物。转复官兵和他们的家属多数来自城市,乍到北大荒,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突变,但他们克服了多方面的困难,而且积极参加劳动,并作出突出成绩。这对全场职工家属是很大震动和鼓舞,有力地推动了各方面的工作。
8月转复官兵开始分批调出支援全国各地建设,先后有三千多人去了本省的富拉尔基和各林区,以及新疆、海南等地。1962年底全场只剩转复官兵1,080人。在六十年代初期他们经受了饥荒的考验,同全场干部职工群众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情意。通过生产实践,熟悉掌握了农场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多数成了农场的各级领导骨干,到六十年代中期生产队干部的绝大部分是转业军官,他们成为农场生产管理的一支中坚力量。如杨德政、蔡纳林、冯希岭、贾仁祥等同志在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生产指挥、机务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作出比较突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