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场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第四节 农场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大跃进”和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经济状况急转直下。1960年——1962年3年共生产粮豆3,692.2万斤,为1959年1年产量的72.5%。3年的粮豆亩产分别为23斤、54斤、82斤。3年农业总收入之和比1959年一年还少196.3万元。1958年建的畜牧场、队全部撤销,大批畜禽相继死杀殆尽。畜牧业总收入从1959年的106.3万元降到1962年的10.6万元。“遍地开花”建的工业单位相继下马。总产值从1958年的757.1万元降至1962年的242,8万元。3年累计经营亏损达1,394.8万元,银行贷款达1,620万元。农场经济陷入了严重被动局面。
1960年出现饥荒,“每人每天只供应4—5两口粮,有的生产队几个月吃不上油、盐、菜,职工住房冬天象“冷宫”。全场发生浮肿病2,386人次,死亡56人。因大便秘结、肠梗阻在一个月内到门诊就医的达596人次。经普查女职工闭经的有606人。职工长期发不出工资,只发欠发工资的凭证——“大票”。凭票证供应的毛巾、肥皂、甚至女同志用卫生纸都没钱买。六分场一个职工打报告借8分钱买邮票给家里寄封信。
天灾人祸造成人的思想波动极大,个别干部不辞而别,山东支边青年结伙脱场,3年中自动离场两千余人。1961年整顿职工队伍,精简辞退、清理返籍职工共2,089人。很多转复官兵的家属和已婚有孩子的女支边青年也被精简。干部职工思想抵触很大,遗留问题不少。转复官兵外调,支边青年外流,职工精简及犯人、就业工人全部调离,出现劳动力不足。1959年职工14,190人,1960年减至8,643人,至1963年仅余3,880人。农业工人1959年8,327人,1960年减至4,598人,1963年仅余1,953人,农工严重缺额。为弥补农业劳力不足,陆续接收自流和投亲来场人员近三千人,职工队伍结构日趋复杂。各类人员大出、大进、频繁调动,更促成了管理混乱,增加了经营亏损。
1960年底,虎饶县和牡丹江农垦局局县第二次党代会对八五七总场党委班子团结、生产指挥失误、死亡犯人等问题给予严厉批评。1961年初省、地、局县三级工作组由牡丹江地委书记杜灿带领进场开展党委整风。整风分三个阶段,即:教育动员;夺取领导权进行阶级斗争;组织建设思想建设。运动侧重在第二阶段,实际是整干部,搞干部大换班。首先进行干部划类,对被划为四、五、六类的干部要“拔钉子” (即撤职或给予处分)。运动中共拔掉分场级的“钉子”两个,生产队级“钉子”10个,总场党委书记和场长先后被调离。撤并场部科室为四个办公室,调换了一大批科室干部。分场(厂)和生产队的干部也大量调动。
在整风中把干部工作中的一般缺点错误提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分析,甚至加上“反党”、“小集团”等可怕的罪名。小会交待检查,大会揭发批判,草率作出组织处理,弄得干部人人自危,严重挫伤了积极性。三级工作组在运动第二阶段中途撤出,造成很多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