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曲折的八年
第二节 曲折的八年
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形式与组成人员的社会性及生产经营的企业性不相适应的缺陷加上“左”的错误的干扰,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现役军人以农场的“解放者”自居,抓“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开展“反右倾”、“反复旧”运动,对“旧农场执行的一整套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全面批判”,对“经营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要彻底砸烂”。六十年代中期刚刚恢复和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又全面被否定,对原农场干部采取一律排斥的做法,罢官、“蹲牛棚”、“靠边站”、下放劳动、层层干部大换班。少数场、科级干部安排了工作,也是只当配角。提拔大批复员士兵和知识青年当干部,不懂生产管理又要说了算,生产上瞎指挥,造成严重失误,管理日趋混乱。
原农场行之有效的“包定奖制度”和“两结合工资制”被批判为“奖金挂帅”。否定“月薪日计制”一律改为月薪制,助长了平均主义,挫伤了老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出勤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下降。
农业生产无视自然规律,不尊重农业科学技术,套用军队的工作方法,搞行政命令一刀切。“生产无计划,管理无制度,劳动无要求,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非生产性支出大幅度增长。1972年管理费占生产费用的12.5%,超过正常标准三倍多,财经纪律松弛,损失浪费异常严重。
1968年开始接收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又执行把职工子女全部包下来的就业政策,四年中全团职工净增4,800人,工资总额增加424.3万元,平均每人担负耕地面积从56亩减少到32.6亩,人均生产粮豆从9,520斤减少到4,420斤,人均产值从1,786元降到1,440元,商品率下降了27.6%。
排斥先进生产工具,贬低农业机械化的作用。鼓吹“政治挂帅,人的因素第一”,“革命化战胜机械化”,“单刀片(镰刀)战胜双刀片(收割机)”,有现成的机械不用,偏搞拼体力的“人海战术”、“大兵团作战”。生产连队连续搞“两头看不见,地里三顿饭”。团部关门上锁,干部职工全部下连劳动。多年惯用的大豆机械收割也遭指责,代之以人工收割,既误秋整地又增加程序加大成本。机务管理被削弱,老机务人员大批被撤换,全场机务标兵、572包车组组长李毅被指责为“只拉车不看路的劳动党”,“是修正主义的黑样板”屡遭批判。新上车的学员慑于“技术挂帅”、“白专道路”、“以生产压革命”等大帽子不敢学业务,老师傅也不敢传授技术。农机技术状态越来越差,综合机械化程度逐年下降,机械“三率”和作业质量达不到要求,事故不断发生。
基本建设方面,非生产建设多,生产性建设少5团部建设多,连队建设少。农田建设主攻方向不明确,搞了大量无效劳动。用地养地关系处理得不好,土地日渐瘠薄,亩产大幅度下降。
经营状况日趋恶化,继“反右倾运动”之后,“一打三反”、“基本路线教育”接连不断地折腾,搞得干部职工思想异常混乱。生产有减无增。1972年粮豆亩产比1968年下降109斤,四年里有三年经营亏损,累计达619,8万元。四年的盈亏相抵,全团只有四个连和密山制材厂有盈利。
1973年11月,李先念副总理针对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粮食生产情况,在一份文件的批语中指出:“这个兵团的生产情况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再不过问恐怕明年要吃国家的粮食呢!”中央领导的严厉批评,对兵团各级领导震动极大。立即组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大力整顿加强经营管理。于1973年冬团党委向全团传达了李先念副总理关于兵团粮食生产问题的批语和省、兵团有关进行整顿工作的文件。在团党委扩大会议上团长总结五年工作,做了自我批评。并发动干部战士总结教训,提出改进工作意见。事后团党委制定了一系列整顿措施。
通过总结工作认识到“思想革命化”代替不了企业管理。提出:“制度无用论的错误倾向必须克服,要发动群众尽快把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要求(应该是恢复起来)。规章制度的恢复和建立,使混乱局面逐渐好转。随着开始落实政策,对原农场干部的看法也有改变,连队的一些老干部相继恢复了职务,全团又有189名各级行政干部,152名科技、文教、卫卫干部先后安排了工作。改行、下放劳动的农业、机务干部和老机务人员先后归队。团部增设了机务办公室,加强机务管理,要求用好管好现有机具设备;贯彻标准化作业,建立岗位责任制;建立“三库一场”,强调技术保养;重新肯定572包车组的经验和组长李毅的先进事迹。各项机务管理制度得到迅速恢复。
总结了农业生产违背自然规律、劳民伤财的教训,提倡科学种田,杜绝瞎指挥。改革耕作制度,试行深耕深松;改进栽培技术;调整作物比例;加强种子和植保工作;改进施肥方法,合理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总结1971年、1972年两年因涝减产的教训,提出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建设任务,为改变生产条件、扩大耕地面积创造条件。总结等级工资制束缚职工生产积极性的教训,重新提出试行工资改制。
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团部供应股与计划统计合署改称计财股,加强了计划和财务管理。经过这一系列的整顿,经营状况有了改善,生产逐渐恢复,畜牧业、工副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建材自给能力得到加强,基本建设规模逐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