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经营成果

第四节 经营成果



  兵团时期,耕地面积扩大了12.9%,达到332,994亩,水田扩大到42,500亩。为改变生产条件,增强抗洪排涝能力,开挖了43公里大西地河排水主干及配套工程,修扬水站和蓄水池12座,加长穆兴堤防堤工程32公里,新建桥涵闸坝120座,累计完成土石方工程 693.8万立方米。打破了穆棱河滩地不能开荒种地的戒律,开荒三万多亩,有5个连扩大了耕地面积,明显受益。多年连续亏损的九连、十二连,扭亏为盈。
  八年期间累计生产粮豆35,516万斤,上交商品粮14,496万斤,其中出口大豆4,296万斤。粮豆单产水平从下降到回升,1976年亩产207.6斤,总产5,812万斤,接近1968年水平。
  人工造林面积扩大到22,250亩,达到一人一亩林。
  以养猪业为中心的畜牧业生产有新的发展,全团开展“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连队开展“千头猪、万吨肥”活动,推动了养猪业的大发展。存栏数增长167%,仔猪成活率达到81.7%,猪群素质、饲养管理都有明显改善。
  对军马,采取集中繁殖、人工授精、改良品种等措施,提高了马群素质,产仔成活率达到95%,八年期间马群扩大了一倍。羊群翻了两番。还发展了养鹿、养蜂和人工养鱼业。畜牧业生产产值达到68.3万元,比1968年增长了136%。
  发展了以建材生产为重点的工业生产。新建年产600万块红砖的转窑,在场部增建以加工自用材为主的制材车间。扩建后的水泥厂,达到年产400号水泥1,000吨的规模。白灰厂、瓦厂相应地扩大了生产能力,形成了自给性的建材工业体系身。
  在鸡东县永安乡新建煤矿。1967年年产能力达到3万吨,实现生产、生活用煤基本自给。
  密山制材厂在原木不足“吃不饱”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挖潜、技术改造、大搞综合利用等方法增加了木器加工、活性炭等生产项目,扩大了商品生产、产值不断增长,连年保持上交利润20—40万元的水平。
  继1967年面粉车间投产,又先后增建了制米、榨油、白酒生产车间,建成了包括米、面、油、酒的综合粮油加工厂。通过改良工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保证了全团粮油供应。《边疆》白酒在市场有较好的信誉。
  由于工业生产项目增加、规模扩大,产值增长较快,1976年达到809.9万元,为1968年的323%。占全团生产总收入的47.9%。
  生产形势的好转,加速了房屋、公路、供电工程的建设速度。到 1976年止建房近15万平方米,其中砖瓦和混合结构房屋占50%以上还兴建了俱乐部、团卫生队(医院)、修造厂主厂房等较大型工程。连队增建水泥晒场89,200平方米,增建了一些连队的种子库、保养间等生产用房,改善了生产条件。1971年架设七虎山到朝阳的高压输电线路59公里,建了变电所,实现与国电联网。更新19公里电讯线路。加强公路建设,二十连一二十六连砂石路于1975年建成。团部增建了锅炉房,到1976年冬结束了团部机关火炉取暖的历史。
  开展“两管五改”和植树造林活动,营区面貌、防疫卫生条件有明显改善,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下降,基本控制了传染病。计划生育成绩显著,出生率从27.7‰下降到12‰。
  有线广播得到普及,增加电影放映场次,连队每周可以看到1—2场电影。文艺汇演、球类比赛、游艺晚会以及业余绘画、书法等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兵团战士的文体生活。
  1973年底工资调整,试行工资改制,职工,战士的工资收入有所增加,物质生活有所改善。1976年职工在银行储蓄存款达150.2万元,户均375元。
  四十二团的八年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农业生产一度出现日趋恶化的局面,但经过整顿,到1976年粮豆总产、亩产均恢复到或接近1968年实际水平。开荒3.8万亩,扩大水田3万亩。农业总产值达1,691万元。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业有较大发展,生猪存栏和上交肥猪分别增长了2.67倍和2.27倍。工业总产值达到809.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7.9%。建材工业初步形成体系;架通了高压输电线路;沟通了场区环行公路;开挖了大西地河,解除了沿河连队的水患;实现了建房砖瓦化,完成了建场以来没能办到的几件大事。
  但终因“左”的错误影响,加上经营管理不当,失误较多,经营亏损的局面没能扭转。八年期间,两年盈利,盈亏相抵亏损达1,00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