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种植业的巨大变化

第四节 种植业的巨大变化



  在粉碎“四人帮”,全面拨乱反正、恢复农场体制,贯彻落实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精神、调动了农场各方面积极因素的新形势推动下,1978年农业生产取得超历史的好成绩,迈出了新时期可喜的第一步。当年粮豆总产9,448.6万斤,平均亩产289.1斤,上交商品粮5,050万斤。三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增长62.6%、37.8%、131.6%、创建场以来的最高水平。大豆亩产276斤,其中熟地超360斤。每一农工生产粮豆25,510斤,上交商品粮14,000斤。每一农工上交粮豆超过两万斤的有13个队,占农业队的46.4%。粮豆总产超双千吨的有11个队,占农业队的40%。
  多种经营也取得可喜成果。养猪2.6万头,全场人均1.2头,上交肥猪达到6,210头。工业总产值达到830万元。当年实现扭亏为盈 141.1万元,取得粮豆总产、亩产、上交商品粮、上交肥猪,经营利润五超历史的好成绩。经黑龙江省委核准授予“大寨场”称号。
  1979年在1978年的高起点上,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战胜了7月以后45天无雨,整个三伏天滴雨没落的严重旱灾,取得粮豆总产9,118万斤,亩产226.7斤,上交商品粮4,323万斤的成绩。三项指标虽然略低于1978年,但经营盈利上升到272.4万元,为1978年的190%。
  1980年初,场党委提出“一·六·三”奋斗目标(总产一亿斤,上交六千万斤,盈利三百万元)。当年遇春旱秋涝,全场上下一心奋战,全面突破上述目标,粮豆总产首次突破亿斤大关,达到13,580万斤。亩产314斤,上交商品粮9,077.4万斤。三项指标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经营盈利一跃为1,026万元,又迈出了一大步。十五队当年盈利百万元,成为总局屈指可数的“百万富翁”,黑龙江省授予“农业战线先进单位”称号,授予十五队队长张应才“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连续3年的好收成给农场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好形势。但1981年农业生产遭到了建场以来罕见的自然灾害,洪、风、雹、虫、病五灾俱全,以水灾为甚。 1—9月降雨361.6毫米。6—7月上旬40天中,26天有雨。穆棱河多次泛滥与内涝顶托,平地长期积水,岗坡地长期饱和。7月29日一8月1日4天内下两场暴雨,雨量达 124.4—180.9毫米。柳毛河暴涨,兴隆排干出槽,红领巾水库漫堤,穆棱河水倒灌、有12个队被淹,18个单位交通中断。农作物受害面积32.7万亩,占播种面积72.9%。场党委积极应变,遇灾不慌,带领广大群众抗灾夺粮。但农业仍严重减产,当年共收粮豆4,736.6万斤,亩产115.5斤,上交商品粮1,205.6万斤。三项指标分别为1980年的34.9%、36.80%、13.3%。经营亏损747万元。
  在场区主要河流穆棱河根治之前,若再遇似1981年的洪涝,仍非农场自己的力量所能抵御。所以农场党委提出的坚持常年抗灾夺丰收的指导思想和遇灾不慌、积极应变、发动全场抗灾夺粮、生产自救、整顿财务、增收节支等积极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争取最好成果的经验,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记取。
  1982年在重灾之后出现土地板结、农机具技术状态差、资金紧张状况。年初场党委提出“打好翻身仗”的号召和“八·四·二”的奋斗目标,(总产八千万斤、上交四千万斤、盈利二百万元)。在靠银行贷款维持再生产的情况下(当年银行贷款最高额582万元),全场上下群策群力,忘我工作,终于全面突破了年初提出的奋斗目标,完成总产9,410万斤,亩产225斤,上交粮豆4,822万斤,经营盈利1,026.7万元,胜利地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翻身的目标。这是我场大长志气、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开拓前进、取得重大成果的一年。
  1983年农场党委提出“一二·八·一二”的奋斗目标(总产1.2亿斤,上交八千万斤、盈利1,200万元)。全场上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加强了技术管理,战胜了低温、多雨、寡照等异常气候造成的困难,取得了新的突破。当年粮豆总产15,003万斤,亩产330斤,上交粮豆10,720万斤,经营盈利1,303万元。实现粮豆总产、亩产、上交粮、经营盈利再次四超历史。在农场经济开创新局面的历程中又迈出更大的一步。国家农牧渔业部和农场总局分别授予“扭亏增盈成效显著企业”和“先进农场”称号。
  1984年认真贯彻中央(84)一号文件精神,狠抓“三个转变”(党风、财政、社会状况),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充分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严重受灾的情况下,仍取得粮豆总产7,350万斤、上交商品粮3,542万斤、经营盈利100.1万元的较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