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两个文明建设”的可喜成果

第六节 “两个文明建设”的可喜成果



  荣获文明单位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种植业成绩突出,8年期间,单产总产三次创历史最高水平,迈出了三大步,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实行“以场为单位的盈亏财务包干”办法后,农场开始有了自己的积累,出现了喜人的经济形势。
  农场在取得生产建设可喜成果的同时,认真贯彻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方针,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的原则,大力开展“五讲四美”竞赛和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同时进行党风、党性、党纪教育,狠刹不正之风,查处了违纪案件和违法犯罪活动,促进了党风的进一步好转。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促进了职工思想素质的提高。进行法制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使刑事发案率降到了2.1‰,治安发案率降到3.2‰,重大案件破案率达到100%,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好转。进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探索和经验交流,开创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保证和促进了农场经济改革的健康发展。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的成绩受到上级机关的表彰,省委、省政府于1984年授予“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前进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后,对全场中、小学的规模和布局进行了调整,改革了中等教育体制。1978年开办了职业高中班,1982年建立了职业高中,1984年又成立了职工中专。至1984年止,全场共有小学10所,小学教学点(50名学生以下)19个,完全中学一所,初中三所,职高和职工中专各一所。在校生共三千余人,教员403人。1984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9%,全场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
  经过整顿,学风校貌已根本好转,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1977年恢复全面考试、择优录取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后,学生刻苦攻读的积极性日趋高涨,高考录取人数连年增加,1980年—1984年5年期间高考录取人数达236人,占同时期高中毕业人数的34.2%。1981年,农场一中荣获“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学校”称号。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止,在361名中、小学教师中,70%以上具有中专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为了提高职工素质,建立了职工教育体系,全场各单位普遍开展职工业余教育。通过业余教育,青年职工“双补”统考合格率达到86%。1982年被评为管局职工教育先进农场。
  干部培训工作也得到应有重视。1984年统计,送大、中专院校脱产进修的干部有97人,参加电大学习的5人。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学习班五十多期,培训干部四千多人次。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果 在农场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指导下,全场计划生育工作在已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又取得新成果。全场育龄夫妇普遍采取了节育或绝育措施,晚婚和计划生育的新风已经形成。1983年黑龙江省授予“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1984年统计全场青年夫妇一胎率已达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7‰,比1983年下降了4‰。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设置了妇幼保健办公室,加强了妇幼保健和优生教育。定期进行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普查。对儿童还有计划地接种各种疫苗、菌苗、有效地预防了儿童传染病和流行病的发生。
  加强卫生医疗工作 卫生工作继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经过整顿改革,得到迅速加强。
  1977年农场医院迁入新址。1984年已有房屋15,100平方米,开设12个科室,医护供应人员177人,先进大型诊疗器械32台件,病床110张。全场设45个基层卫生室,配属相应的医护人员231人,并配有兼职防疫人员。两级防疫卫生医疗网已经形成。
  全场已有中级以上卫生医护人员30名。诊疗、护理、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除常见病外,能确诊治疗各科一般疑难病。1983年农场医院为老干部和中级以上科技人员设置专用病房,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全场干部、职工、家属的治病难、住院难的问题已经解决。为了加强防疫工作,1980年组成防疫站,加强了卫生、防疫、环保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治理“脏、乱、差”活动,取得明显成果。人们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下降,传染病、地方病得到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