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经营成果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恢复了农场体制,农场经济进入了改革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党委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地推动下,各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农场党委坚持集体领导,场长行政指挥,职工民主管理的根本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按着干部“四化”要求,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结构,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实行场长领导下的“三总”负责制,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提高了企业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在全场实行浮动工资制的情况下,采取“联产计酬”、“盈亏包干”、“基本工资加奖励”、“自营专业户”等多种形式,使经济责任制日趋完善。1984年开始试办家庭农场。
1978年—1984年,耕地面积增长了24%,达到50.84万亩,粮豆总产1980年首次突破亿斤大关,1981年遭到特大灾害,翌年作到一年受灾一年翻身,1983年又获总产1.5亿斤,上交粮豆一亿斤的超历史的大丰收。1984年再次遇灾,但仍取得总产7,350万斤的较好收成,种植业总产值达到1906万元。
林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采取农场和生产队长签订“造林绿化责任状"的形式,改革吃“大锅饭”职责不明的弊端,造林绿化面积逐年扩大,成活率逐年提高。农田防护林已大部分成林,用材林开始受益,场区绿化已接近完成,经济林木已进入结果盛期。1984年上级造林拨款14万元,林业收入2.7万元。
畜牧业生产,改革了生产体制和经营方向,调整了畜禽结构。大量引进畜禽良种,改善畜禽素质扩大畜禽商品生产,扭亏增盈,取得明显成果。1984年畜牧业产值达89.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上年增收19.9万元减少亏损17.7万元。副业生产规模和项目也有增加,总收入达到286万元。渔业生产也开始受益,生产收入达2.6万元。
工业生产以扩大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经营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在进一步充实建材工业的同时,新增了氧气、刨花板以及糕点、面条等大小项目,积极扩大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1984年工业产值1,880.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5.1%,比1978年增长29.4%。
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农场商业突破了全民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新形势。1984年全场已有全民、集体、个体商业网点136个,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46万元,全民商业实现利润6万元。外贸收入达到57.3万元。集体经济组织的兴起,开始改变了单一全民经济结构。
总之,八年来,农场干部职工锐意改革,奋勇拼搏,在生产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展,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增长。种植业虽然有两年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还是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累计生产粮豆83,891万斤,上交商品粮41,465万斤,商品率达49.4%。上交肥猪30,870头。造林面积扩大了71.3%同时还生产了大量副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例有了较大增长。在8年期间1977、1981两年重灾经营亏损894.2万元,累计盈亏相抵经营盈利达2,970.1万元。
由于实行以农场为单位的财务包干和经济责任制,1977年以来农场财务包干结余1,892.2万元,超交粮(猪)加价奖金40.9万元,生产队(厂、矿)利润留成515.2万元。 农场有了自己的积累,为扩大生产、增加生活建设、兴办文教、卫生集体福利事业提供了资金来源。随着农场经济形势的好转,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方面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环行公路砂石化,改善了场区交通运输条件。增开场内班车解决了群众出门难的问题。穆兴防洪堤续建工程竣工,减轻了大量农田的水患,解放了大面积河滩地,扩大了开荒面积,增加了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在建材工业的保证下,房屋建筑结构出现了新变化、砖混结构建筑增多,公用及住宅建筑开始向楼房发展。安装了上水道,全场基本吃上了自来水,大部分住宅装上了土暖气,采用了鼓风灶。家用电器、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增加。电影、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老干部、“双退”职工、科技人员的住房、医疗、生活福利待遇等也逐步得到妥善解决。全场除吸收了大批集体经济职工外,还安置职工子女接班1,825人,照顾特殊子女就业735人吸收合同工256人,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1973年以来,3次调整职工工资。1984年全场年工资总额达到783.7万元,比1978年增长46.2%。实行经济责任制,职工增加了奖金收入,1980年—1984年累计达902.5万元,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5.3%,职工人均年得奖金180.5元。集体和个体经济及家庭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职工、家属就业和生产收入的门路,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4年对8个基层单位的抽样调查结果,职工人均收入达1,152.5元(其中工资收入占70.1%,奖金收入占18.6%,副业收入占11.3%)。人均消费支出715.5元。职工家庭普遍有了结余。全场职工银行存款800.6万元,每户平均1,533元,职工人均达到790元。
八五七农场短暂的34年,经历了四个时期,遭受了两次重大挫折,遇到4个重灾之年,生产力屡遭破坏。农场历届党委率领全场干部职工,丰收面前不自满,重灾之后不气馁,面对严峻的历史考验,励精图治,克服万难,力排干扰,奋力拼搏,在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夺取一个个胜利,变千年沉睡的荒原为万顷良田,已建成拥有五十万亩耕地、一万名职工、大批科技骨干、雄厚的农机设备,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型国营农场,生产了大量农牧工副业产品,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小麦拾禾
进行气象观测
在塑料大棚进行水稻育秧
人工林
横跨西地河的南大桥
抗灾夺粮
煤矿井口
刨花板生产线
生产水泥电柱
白灰窑
上交商品粮的车队
在给猪做胸透
千吨金属粮仓
工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合影。前座右五王子亭、右四单洪吉、左三王志学前立左一李宇光(1954.11)
第二届妇女代表会议代表合影(1959.4)
农场第十一次党代会主席台 王德同志在讲话(1983.4)
阅览室
在地头开展文娱活动
老干部活动场所之一
幼儿园的阿姨和孩子们
七十年代末期的职工住宅
场内循环班车
职工篮球比赛
广播室在播音
电影放映室
话务员在工作
花卉展览站台的一角
场部西半部鸟瞰
闹元宵
回娘家
晨
油画《为伟大祖国站岗》获全国美展二等奖,作者是浙江知识青年沈家蔚(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