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三编 经济
第一章 种植业
章下序
场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部是濒临穆棱河和新开河的冲积平原,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和发展自流灌溉的优异条件。1952年后修建了凌云、朝阳两个灌、排渠系,发展水田生产。到1954年,水稻播种面积达27,435亩,占粮豆播种面积的50.3%,成为全省农场系统种植水稻最早最多的农场。
1958年以后生产规模迅速扩长。1960年农业受灾,加上“左”的错误的影响,加重了灾害损失。粮食减产,生产下降,全场粮豆平均亩产仅19.4斤。1962年开始进行整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此期兴修水利,治理了场区南部严重沼泽化的滨湖低平原区。改变了以人畜力耕作的落后状态。到1968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73%,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粮豆平均亩产239斤。基本形成现在农场规模。
1969年建立兵团,机构变动,人事更迭,指挥失误,管理不当。粮食减产,连年亏损,到1975年7年期间粮豆平均亩产162斤。
1976年以后,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落实经济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83年粮豆平均亩产330斤,创建场33年产量最高水平。总产、单产、上交、盈利四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