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耕作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
我场一直沿用传统式伏秋翻为基础的连年平翻的土壤耕作制变。这种耕作制度所以长期未有改变,与采用苏式农具及所采取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灭草措施相联系。经过多年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这种耕作制度的弊病,主要是:
1.连年耕翻,多次耙耢,使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理化性状发生了变化,而且加大了作业成本。
2.作业遍数过多与白浆土本身的不良性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常因农时紧张而被迫进行湿耕或失墒燥耕,致使土壤结构变劣,造成某种程度的恶化循环。
3.形成了一个坚硬的犁底层,使熟耕地失去了抗旱和抗涝的能力。
4.连年耕翻的耕作制度,不能满足不同年份和不同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5.冬春地表裸露,风剥水蚀严重,使土壤肥力明显下降。
我场1958年深耕面积达78,160亩,深松面积10,160亩。通过调查证明,凡深松结合施肥的地块均取得明显增产效果。大豆深耕比浅耕增产5—12%,小麦增产8—10%。大豆深松土比未松土增产4—8%,小麦增产2—4%。到兵团后期又重新提及“深松耕法”,深翻深松面积又有扩大。实践证明:
1.深松能培肥地力,改变土壤理化性能,加深活土层,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有利的土壤环境条件。由于根系大量扎入白浆土层中,这不仅改善了耕层有机物的淋溶,而且对改良白浆土的土壤本身结构,逐步创造深厚的活土层起到良好的作用。
2.在深耕深松的基础上实现旋耕、少耕,耙茬或免耕深松。创造比较坚实的耕层构造,引墒保墒。这对合理利用土壤水分、保证作物增产确有较好的效果。
目前我场推行的是钩子犁深松,已有配套机具100台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