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通讯 一、概况
1951年,场部与各分站之间靠通信员骑马传递信件,互通情况。同年7月,于杨木设一台10门电话总机,沟通了场部、密山、办事处、二、三分站之间电话联系,并担负有线明码的收发报工作(1958年后,移交地方邮局)。场内线路为32.7公里,均为杂木线杆挂单线。
1953年,组成电话组。备有自行车两台,铁轱辘车一台,牛一头,用于维修、查线和架线。同年秋,新建了场部至一分场线路。
1954年,场部各科室安装了电话。1959年2月,场部设通讯工区,开始组装分机、架设场内线路。当时因电话总机只有50门,不够用,一条线要联上2—3部单机,一摇都响铃。为避免乱接电话,规定了每个用户响几声,才得分清。线路维修要赶着牛车,带上工具、电杆、器材,一出去就是几天。至密山的线路,途中设几个落脚点,在点上住宿,自带炊具、粮食,有时野炊、有时在老乡家做饭。
1963年后,维修和架设线路改用汽车,场内务单位基本都有了电话。
1975年后,要求按国家标准架设线路,改用油榨杆、水泥杆代替了杂木小杆。
四十二团成立后,每年冬季办一期通讯业务短训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规程。每年都有1—2人外出学习业务。通讯工区除担负团(场)内所有线路设计、架设施工外,还支援过其它兄弟团(场)的线路架设。
到1984年末,全场线路已发展到197杆公里,全部为双线,消除了串联电话。场部线路电缆化,改用了供电式总机。
总机装设情况
分机装设情况
(各分机装设均为磁石总机)
二、设备
1978年后,进单路载波机3套,用于场内3个分机,提高了线路的使用率。进无线电话机一套,用于场部一密山。 有线传真机一台,脉冲测试议和电桥各一台。总机5台,其中复式供电总机一台 (200门),磁石总机4台(140门)。电话单机210部。与牡丹江农场管理局沟通一路载波,一路电报。
三、各时期人员配备
1951—1953年,线务1人,话务3人。
1954—1958年,线务4人,话务4人。
1959—1976年,线务6人,话务4人。
1969年8月设有线报务2人。
1977—1982年,线务6人,话务6人。
1981年增设内线技工2人。
各分机均配两名话务员,两名线务员。
到1984年止,全场线务员14人,话务员19人,内线技工2人,报务2人,共有通讯人员37人。
四、报务
1957年,为保证场部与牡丹江农垦局的联系,设一台苏式手摇无线收、发报机。发报时,一个人手摇发电机,另一个人发报,采用密码。
1968年初,进一套有线发报设备,配备2人,隶属于警通连。1976年以后归通电科,编制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