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治涝工程
第三节 治涝工程
我场涝区主要集中在穆兴分洪道以西,小兴凯湖以北,从西向东有湖滨、大西地河、穆兴3个中型涝区。治涝工程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修建,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排涝系统初具规模。涝区总控制面积为60.14万亩,其中易涝面积19.15万亩。到1982年底,累计完成土方765万立方米,除涝面积达到11.96万亩,共投资371万元。
一、湖滨涝区:
南靠小兴凯湖,北接密山县杨木公社,西邻承紫河公社,东面与大西地河涝区相接。总控制面积为21、31万亩,其中受涝面积7,44万亩。从1964年起在开荒排涝的基础上,先后兴建了小西地河和兴凯排干以及配套工程。到1982年底完成土方154万立方米,除涝达五年一遇标准面积为3.16万亩,共投资154万元。小西地河排干和兴凯排干,因工程标准低,淤积严重,1978年又重新扩大断面,修建了相应的田间工程及建筑物。
二、大西地河涝区:
南靠小兴凯湖,北接朝阳灌区,东西两面分别与穆兴涝区和湖滨涝区相邻。总控制面积为28.86万亩,其中易涝面积为7.44万亩。到1982年底完成土方325立方米,除涝达5年一遇标准的面积3.33万亩,共投资173.5万元。大西地河位于原三、四分场之间,北起十三队的红领巾水库溢洪道,南至小兴凯湖,流经十三队、水利队、二十一队、十八队、十七队、二十二队、二十三队。是一条天然低洼水线,由无数个不同形状的水泡串联而成。地河中长满芦苇和杂草,年长日久枯积形成漂垡。连年两季成灾,耕地被淹,两岸大面积荒原不能开发。1974年团党委决定彻底治理大西地河,成立了大西地河水利工程指挥部,由副团长张双田任总指挥。全团各连队全力以赴投入冬季水利会战。为了提高工效,加快施工进度,改装制造了各式各样的机动夯钻、爬梯、大钳子、弯钩子等作业工具。施工中开展红旗竞赛活动,5天共计完成土方15,333立方米,占总任务的12.5%,平均工效3.65立方米。西地河第一期工程于1975年2月25日结束。参加单位28个,用工28,812个,完成土方119,539立方米,完成计划任务的98%。
西地河第二期工程于1975年元月8日开始。测量队负责施工技术指导,采取爆破作业。施工后期十四连、一连分别提出“过革命化的春节”活动,工副业单位也派人到水利工地参加施工。全团共参加1,107人,完成土方1,740立方米。大西地河第二期工程于2月17日全部竣工,参加单位46个,用工76,501人,日出勤最高人数2,859人。投入机械四十多台,累计完成土方287,620立方米。
三、穆兴涝区:
穆兴涝区西接大西地河,东临穆兴分洪道,南靠小兴凯湖。总控制面积为9.97万亩。其中易涝面积5.35万亩。1976年开始修建部分排涝工程,累计完成土方130万立方米,除涝面积达5年一遇标准的1.7万亩,共投资43.5万元。
四、截流工程
为了防止外水浸入湖滨涝区,1964年对小西地河进行改道,即在二十八队路南0.7公里处,将小西地河截至小黑河,修成长达1.5公里的截流堤,使小西地河水并入小黑河。
为了防止大、小兴隆沟的坡洪,1965年修建了兴隆沟截流工程。将大、小兴隆沟的水截入兴隆排干,而后流入柳毛河。并在兴隆排干下游修建复式断面,两侧筑堤引洪,分别与凌云干渠和朝阳干渠防洪堤相接。
柳毛河是贯穿场区较大的河流,穿越凌云干渠,经过三队、四队之间汇入穆棱河。1982年在凌云干渠交叉处修建了30米长的溢洪滚水坝。同年在下游开挖底宽32米、全长3,000米,两岸筑堤的新河道与半拉城子和凌云防洪堤相接,解除了柳毛河的洪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