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计划管理和统计工作

第三节 计划管理和统计工作



  一、队伍
  1952年在场部核算组设综合统计。大队设核算员,进行原始记录登记整理,编报统计和成本核算资料。1953年大队成立核算组,设专职统计员。1954年农场增设计划员和基建、农情进度统计,归行政办公室领导。1955年成立计统科,大队改称作业区,作业区和场属修配厂、加工厂、制材厂等设专职计统员。
  在农场创建时期,干部的文化程度都不高,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部多数不愿作统计工作。1957年全场二十多名统计人员中,只有一名大专毕业生,九个作业区中有四个作业区的计统员是刑满就业工人。统计员调换频繁,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业务开展受到一定限制。
  1958年农场改为三级管理体制,生产队(厂、矿、下属车间)作为基层核算单位,增设了统计员(或兼职记录员),统计人员多数是转业军官,都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业务水平提高较快,形成了一支较强的统计工作队伍。但为时不久,转业军官外调,统计人员随之变换。到1960年多数换上了山东支边青年和部分原农场干部。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后,农场成立计划科,加强了计统工作领导,对任职人员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业务开展较顺利,人员也相对稳定。
  1969年组建兵团后,大部分计统人员受触及被揪斗撤换,代之以知识青年和复转士兵。1972年以后知识青年陆续返城,计统人员频繁变动。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随着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离岗的老计统人员多数归队。1979年统计员列为干部职务,并开始进行技术职称考核评定,计统队伍随之相对稳定。总局、管局先后举办专业学习班,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一支较强的计统工作队伍已经形成。在实行经济责任制,发挥各级领导的参谋助手作用,促进增收节支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81年以来有近四十名基层统计员提职担任领导干部,有37人分别被评为局、场级先进工作者或受到通令嘉奖。农场被总局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刘士录、骆汉良被评为总局先进统计工作者。
  全场经过考核评定,在50名计统工作人员中有40人已授予技术职称,其中有统计师1人,助理统计师5人,统计员34人,成为农场的一支重要的专业队伍。
  二、计划统计工作概况。
  农场1954年开展计划管理。省劳改局颁发计划工作规程,分配两名大专毕业生来场,分别任生产计划员和物资技术供应计划员。农场开始编报年度生产建设财务和物资申请计划。1955年成立计统科,充实了人员,计统工作得到了加强。
  计划管理以年度生产建设计划为中心。财务计划在生产建设和物资申请计划的基础上产生。即每年第三季度由基层提报下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建议数字,经各业务部门审查,提出各业务系统的计划建议数字,计划部门综合平衡上报。待上级下达计划控制指标后,计划部门再会同各业务部门编制年度生产建设、财务及物资申请计划草案上报,同时下达各基层单位。通过两上两下的程序,把全场生产建设和经济活动置于统一的计划统御之下,而且计划是经各业务部门提出的、并负有监督执行的责任,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有利于年度计划的完成。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加强了定额管理,执行省农管厅颁发的定额手册。发挥计划部门综合平衡的职能作用,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统计工作在完成对上级定期报表的同时,积累完整的原始记录资料和统计核算资料,为开展经济活动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7年农场开始大发展,执行“五边方针”计划管理体制被削弱。统计工作在大跃进的形势下,背离了“全面、准确、及时”的原则,特别是在“浮夸风”的影响下,出现了统计资料严重失实现象。计划搞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损害了经济计划的严肃性,造成极坏影响。
  1962年进行经济调整,开始制度建设。1963年重新成立计划科,调整了计统工作队伍,计划管理体制全面恢复。在编报执行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开展了阶段和小段作业计划管理,加强“三力”定额管理和综合平衡,压缩非农业生产人员,严格控制间接和非生产人员,优先保证农业生产。在农场重灾之后全场“三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了“三力”利用率,挖掘内部潜力,推动了生产建设任务的完成,并促进了物资、财务、机务技术管理的制度建设。
  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计划管理,定额管理被斥责为“管、卡、压”,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办场路线”的产物,遭到批判。管理职能被严重削弱。
  组建兵团以后,计划统计工作归属计划建设股、从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打乱了农场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为军队的行政命令办法所代替。出现了生产无计划,管理无制度,作业无定额,消耗无标准,劳动无管理的混乱局面,实际上是取消了计划管理。统计报表改为实力报表,业务工作陷于停滞。1973年开始整顿经营管理,调整团部机构,计划管理和统计工作并归供应股(后改称计财股),计统业务工作开始恢复,进行了几次基层计统人员业务培训,整理汇编了农场历史统计资料,恢复了定期统计报表制度。但计划管理体制没全面恢复,仍处于若有若无的状态。
  恢复农场体制以后,1979年国家颁发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实统计机构的决定。1980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进行计统人员技术职称考核评定工作,进一步调动了计统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为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形势,加强了业务建设,制定了统计工作制度;举办专业培训班5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组织全场统计工作检查评比,开展业务竞赛。已实现了统计资料台账化,资料存放档案化,数字表示图表化。
  计划管理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一上一下的制度。1980年起推行经济责任制,进行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采用农场与基层单位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定额上交费用,(管理费、粮油倒挂、固定资产折旧费、“双退”补贴,工会、职教经费、部分工资福利费等),利润及税金的形式,扩大了基层单位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