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干部队伍 1951年建场时,干部多数来自沈阳市政府、法院、公安局、计委等部门,以管教干部为主,也有部分技术干部,担任农场各级主要领导职务。还有密山县委抽调的40名农村基层干部支援农场建设,他们是指挥生产的骨干力量。1953年,全场干部总数405人,其中场级4人,科级26人,队级153人,技术干部66人,其他干部156人。这些干部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考验,具有立场坚定、艰苦朴素、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特点。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进场,干部数量剧增。在生产第一线劳动的干部有2,411人。1958年至1960年抽调980名充任现职,并储备干部550人。
1959年干部情况统计表
1958年至1959年两年间,向垦区内外输送干部1,519人。1960年—1963年外调干部1,031人。
1959年落实干部政策,右派摘帽12人,1960年右派摘帽4人,甄别不划右派的5人。同时重视和加强了干部的培训工作,同年有148人参加农垦部举办的短训班,有16名医务人员去外地进修学习。场内办起党校,对全场干部进行分期分批轮训。
1961年全场干部构成情况
1963年干部情况
经过1963年农场体制变动以后,干部队伍基本稳定了。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大部分干部被“打倒”或“靠边站”,晚上挨“批判”,白天坚持在第一线指挥生产,表现了坚强的党性。1967年11月,大部分干部通过“亮相”获得“解放”,并被结合进各级“革命委员会”。
1969年组建四十二团,团部股级以上干部全部是现役军人,现职干部多数为1966年的复转军人、城市知识青年和原农场“文化大革命”中的“造反派”。大批懂业务、有经验的原农场老干部和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干部被排斥于领导岗位之外。这一时期全团有现役干部33人,担任团级及团机关司、政、后各部门的正职。1973年以后,陆续启用原农场干部,但均降职使用。
1971年干部情况
1976年干部情况
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现役干部除个别的就地转业外,绝大多数陆续离开农场,城市青年中提拔的干部亦大部分返城,原农场干部先后重返各级领导岗位。
1979年,干部总数为1,006人。其中部分老干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经上级批准,陆续离休、退休。为充实和加强干部队伍,此期间“以工代干”的599人转为正式干部。他们大部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职工、1958年转业的老军士。也有部分1966年以后来场的复转军人和城市知识青年。老、中、青三结合的干部队伍基本形成,干部素质较之兵团时期有所提高。
根据中央的干部队伍要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三位一体”的方针,农场党委大胆提拔了一批年富力强、基本符合“四化”干部标准的干部充实到生产第一线的领导岗位,队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为40.8岁,干部的老化问题开始解决。同时培养了一批预备干部,有计划地选送到外地进修,学习。
1984年全场干部情况
离休退休老干部工作
1980年12月,农场党委下设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于连科任主任委员,下设老干部办公室。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央关于老干部的方针政策;组织退居二,三线的老干部开会学习、总结他们的先进事迹、了解老干部政策落实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每年春节前对离、退休干部和干部遗属进行物资慰问;一年一次组织老干部体检,发现病兆及时治疗;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好老干部死亡善后工作;办理老干部离、退休有关事宜并审定他们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接待老干部信访。1984年末,我场有老红军一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12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153人。行政18级和相当于此级别以上的122人。已离休的53人,其中9人回原籍定居。58人分别被任命为视察员、调查员。建国后参加革命工作已退休的12人。根据国发(1980)253号、[198])62号文件和中共中央C1983313号文件精神,老干部离休后实行“政治待遇基本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规定。农场还规定场、处级离休干部每周组织一次集体阅文,调查员每季组织一次集体阅文。每年评比先进一次,进行表彰和奖励。老干部或他们的代表参加农场各种重要会议。优先安排老干部疗养,解决住房,增供食用大米和豆油。
1984年,农场机关组织老干部党支部,规定每星期五为活动日,星期六为党日活动。全场老干部每年组织4次例会,根据内容每次2—3天,组织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召开老干部运动会,表彰先进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