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党员队伍

第四节 党员队伍



  1951年全场有党员14人,1953年有党员34人,1956年有党员160人,党员大多数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或从事政工、行政和技术管理工作。他们大部分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艰苦环境考验的。保持和发扬了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
              1957年党员统计表



  1958年党员人数剧增到2,646人。1959年,“以整党为纲,以共产主义教育为动力,以生产为中心”,在全场开展整党运动。总场、分场两级党委下设整党办公室,生产队成立整党领导小组,通过自上而下的整党运动,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员状况有明显好转。全场一类支部由24个增加到42个,三类支部由18个下降到6个。一类党员由906人上升到1,150人,三类党员由268人下降到88人。同时处理了一批党员违纪案件,其中开除党籍3人,当年发展新党员159人,培养非党积极分子734人。1960年,有党员2,128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3年多的时间里,除值班营党委及所属各党支部外,其他各级党组织瘫痪,党内正常生活停止。
  这一时期党员队伍成分主要是:原农场干部、职工、1958年转业军人、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中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他们经过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磨炼,特别是在“十年内乱”中,绝大部分共产党员立场坚定,坚守岗位,稳定了农场形势。1968年“反右倾”中,闻名全场的机务标兵、共产党员“572”包车组长李毅,被当作“只低头开车、不抬头看路”的“黑样板”而受到批判。他会上挨批、会下仍按章办事、认真保养机车,使机车的三率仍名列前茅。
  1969年冬,各级党组织开始整、建党。主要内容是“吐故纳新”。整党后发展新党员746名、恢复党籍4人。犯错误给予纪律处分的党员46人,其中开除党籍13人。新党员未受过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素质较差。很多老党员被诬为“老保”、“生产党”,部分党员意志消沉。
  1970年有党员969人。1973年有党员1,187人。1976年有党员1,326人,其中女党员168人。现役军入党员30人。党员分布;工业299人,交通54人,农林800人,商业43人,科技文教卫生84人,其他46人。1977年全场有党员1,336人,其中女党员168人,预备党员39人。这阶段总结推广支部建设的经验,开办了支部书记学习班,组织生活逐步走上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党员素质上升较快。
  1979年冬至1980年春,农场举办以学习《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真理标准补课为主要内容的党员轮训班,受训党员823人。1980年夏,举办以学习新《党章》草案为内容的党员轮训班,受训党员1,352人。1981年农场党委集中了队长级以上党员干部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文,并由各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1982年举办以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为主要内容的党员轮训班,受训党员1,256人。党员素质明显提高。
  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逐步严格手续。1979年起非党积极分子中的重点培养对象,均由两名正式党员负责培养教育,并按时填写《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表》,经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符合党员标准方能提交党支部大会通过。在一年的预备期内,场组织部逐个进行考核。这一时期共发展新党员246人,并给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因冤、假、错案而被开除党籍的11名同志恢复了党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底—1982年)共发展新党员179人,其中知识分子37人,占21%。1980年整党试点过程中,党委充分认识到:要抓好两个文明建设,解决三个秩序的根本好转,促进生产的发展,必须首先抓好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决定开展“先优”活动(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当年评选出先进党支部6个,优秀党员70人。
  “先优”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两个作用的发挥,1981年改为“两先一优(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优秀党员)”活动,评选出先进党支部6个,先进党小组12个,优秀党员58人。1983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党风好转,改为“两先两优”,(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活动,评选出先进党支部4个,先进党小组22个,优秀党员81人,优秀党支部书记4人。农场党委“长年抓、普遍抓、抓典型”,使“两先两优”活动做到经常化,制度化。1984年评选出先进党支部8个,先进党小组38个,优秀党员86人,优秀党支部书记5人。五年的“先优”活动,充分发挥了两个作用,保证了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1984年党员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