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妇联
第三节 妇联
一、妇女工作简述
建场初,妇女人数甚少,1952年只有4名女干部,十几名女职工。1953年有了第一批女拖拉机手,女驾驶员有周国范、韩燕等人。女职工都在场部服务行业工作。
1958年以后,妇女人数迅速增加,有转业的女军官、女干部及随军家属,有1959年来场的山东支边女青年。她们多数来自繁华的大城市,有的来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山东半岛。考验妇女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夏天,蚊子小咬“整师整团”地轮番进攻。冬季,冰天雪地,“烟儿炮”一刮对面不见人,交通阻绝。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紧张,工资开不出。面对现实,有的感到前途渺茫、情绪低落,有的思念故乡亲人,躺在被窝里哭,有的甚至不辞而别。由于农场党组织在政治上生活上的关怀和鼓励,使她们增强了战胜暂时困难的信心。广大女干部、女党员和妇女们组织起来,和男同志一齐参加人拉播种机播种等艰苦劳动,为开发北大荒撒下了辛勤的汗水。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姑娘们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突击队,如“向秀丽排”、“大豆姑娘班”、还有六分场一队的女工班、五分场一队的妇女排、一分场三队的妇女排、果园队妇女排等,成绩突出,全场闻名。五分场一队妇女排锄草日工效最高达9亩。麦收时挑灯夜战,累了就蹲着割,有的还跪着割。割草定额每人每天150捆,她们可割280捆。六分场一队女工班为了便于有孩子的妇女参加生产,建立了田间托儿所,在地头搭起凉棚,休息时妈妈给孩子喂奶。她们不仅给农场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带来了文化食粮、一批部队转业的文工团员,有较高的文艺水平,在生产第一线边劳动、边排练节目、边演出,活跃了劳动现场的文化生活。1960年以后,部分山东女青年被充实到机务队伍,成了第二代女拖拉机手。
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考验,大批妇女扎根在农场的沃土上,活跃在各个岗位上。1964年——1969年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本省哈、齐、牡、鸡等地大批知识青年来场,其中女青年约占二分之一,妇女数量又一次剧增。1969年又选拔一批女青年充实到机务队伍,成为建场后第三代女拖拉机手、康拜因手,有不少连队还成立了“三八”包车组。农工排女青年亦占多数。各连队的“家属排”颇受人称赞,田间作业从播种、锄草到秋收、样样是行家里手。在场院扬场、装卸、扛麻袋不亚于年轻小伙子。在教育、卫生、商业服务行业等战线,妇女也是主力军。涌现出不少闻名全场(团)的妇女先进模范人物。如“文化大革命”前的满木兰、马菊等。上海女青年纪蓉蓉不仅自己立志扎根边疆,而且还动员了自己的未婚夫,从部队复员也来到农场,至今仍致力于农场建设,受到人们由衷地赞佩。
1977年以后,城市女知识青年陆续返城。五十年代来场的女同志已陆续退休。妇女的主要力量由本场出生的第二代女青年所取代。她们在开展“劳动竞赛”、“五好家庭”活动和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大批女青年重视学文化、学业务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水平。医院护士,长王云娥17岁从山东支边来场,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护理工作,从护理员、护士到护士长,对工作满腔热情,认真负责,温暖了无数颗病人的心。由于她善于细心观察,曾多次给医生提供正确的诊断依据,挽救了病人的生命。1981年被农场总局党委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二、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1958年5月召开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农场党委书记葛德凤致开幕词,场长计海秋出席了大会。大会由副书记赵全胜主持。代表192人。大会学习了中央和上级有关妇女工作的文件,关淑兰作了妇女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妇委会委员13人,妇女主任关淑兰。
1959年9月2日——4日召开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大会由关淑兰主持。农场党委书记葛德凤出席了大会,场长计海秋讲了话。副场长杨风起致开幕词,关淑兰作妇女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妇委员15人,妇女主任关淑兰。会议期间,王震部长来场视察工作。王震部长接见了参加妇女代表大会的全体同志。
1961年10月4日,召开了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会期两天。大会由妇委会主任关淑兰主持。农场党委书记宋广秀致开幕词;关淑兰作妇女工作报告;党委副书记王志荣致闭幕词。代表207人。大会选出妇委会委员17人,主任关淑兰。
1979年12月召开四十二团首届(应为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团长李熙斌、政委魏仁忠、副政委赵蒙恩等参加了大会。张仁杰致开幕词;姜友金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了四十二团妇女联合会委员14人,常委9人,并选举产生出席四师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主任姜友金,副主任张双金。
1977年1月,召开朝阳农场首届(应为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党委书记魏仁忠,场革命委员会主任陈铁军、副书记谢永华,副主任张双田等出席了大会。大会由姜友金主持;赵蒙恩致开幕词;姜有金作工作报告;闻雪红代表与会代表宣读倡议书;大会选举产生了农场妇委会,常委11人,副主任甄大坤。
1979年重新组建工会以后,妇联的全部工作由工会女工委员会接管,因而不再设立妇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