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科研组织

第一节 科研组织



  一、科研站
  1953年农场设立试验区,在朝阳原后果园西侧拨土地200亩,草房3间,配农业技术人员6人。1959年试验区迁到一分场三队(现四队),成立良种站。同年5月,又迁到一分场一队(现五队),设试验区及水稻试验区,有土地1,500亩,农业技术员5人。1961年,良种站迁到场部鸡场(现工程队处),改为良种繁育场,设有试验区,有农业技术员5人。1963年良种繁育场撤销,建立良种站,有土地3,000亩。1965年,良种站迁到二十八队,有土地5,000亩,小区试验用地180亩,农业技术员6人,机务技术员一人。1979年,又迁到十一队,易名科研站,有土地7,000亩,试验区土地180亩,有农业技术员6人,试验员6人。配备拖拉机3台,联合收割机3台,轮式拖拉机2台及部分农机具。主要进行品种高繁及承担玉米自交系制种工作,并进行肥料、育种、品种区域试验等项科学试验工作。
  自1979年起,农场每年拨试验经费7万元。除重灾的1981年亏损16万元外,每年均经营有利。
  二、农业科研班、农机革新组
  1971年连队成立了科研班(组)、革新组,是在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性科研组织,是连队领导在生产技术指导上的参谋和助手。组织成员实行领导、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
  科研班协助领导和农业技术员搞好农业生产方面的田间调查和试验,如品种、栽培、肥料、耕作试验调查,作物不同生育期情况调查及产量调查、考种等工作。1977年以前科研班不稳定,1977年农场下发了科字(77)6号文件,固定科研班建制,健全了各项制度。要求做到三有四固定:有组织,根据生产队大小配备5—10人,设兼职科技情报员;有活动,从实际出发,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应用新技术,种好种子田、试验田、高产田;有成果,以生产急需为科研活动重点,既搞试验,又搞增产。人员、土地、工具、房屋四固定。当年,全场设科研班24个,参加人员120人。
  农机技术革新组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根据革新或改装项目的需要,以机务后勤人员为基础,以机务技术员为主,临时抽调相应的拖拉机手或康拜因手,组成专项改装革新组,改革完毕,革新组随之撤销。
                 1977年自然科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