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技成果

第二节 科技成果



  自1978年至1982年获得农场奖励的科研项目共105项,其中农业方面51项,农机方面22项,畜牧方面10项,工交方面两项,通电方面一项,卫生方面16项,气象方面两项,商业方面一项,有些项目具有较高水平。1978年1月管局科学大会评为优秀科技成果的共4项。许进福、白太山、冯希岭、康锡铎等人的“水稻覆土播种苗期旱长试验”,1980年获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三等奖,荣获奖状及奖金200元。
  一、重点科研项目介绍
  (一)“水稻覆土播种苗期旱长试验”,自1958年开始进行试验,逐步摸索出覆土播种苗期旱长的耕作,栽培、灌水、灭草等规律。实践表明,在保证整地质量等农业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可达到产量高、成本低、节省用水的效果,还可以防止绵腐病和稻摇蚊的发生。平均亩产450斤,最高产量达772斤。这项试验为大面积机械化播种水稻摸索、总结出了可贵的经验。
  技术要求:土地翻平耙碎,适时保墒;播深2—3厘米,播种前后适时镇压、保墒、防止干旱;七叶期前灌水,过晚灌水影响幼穗分化,初灌后要逐渐形成水层,以后便可正常管理。
  (二)由十八队、二十一队、十五队等试验和推广的“草炭改土效果及利用技术”,1978年管局科学大会评为优秀科技成果。通过对草炭改土的作用与后效,草炭的施用技术、草炭垫圈施用经济效果与有关技术的研究,初步得出结论:草炭能显著地改变白浆土的理化性状,在瘠薄土地上施用,亩用量15—20立方米为宜。分层开采,分层利用,可提高改土效果。用草炭垫圈后施用,比直接施用改土的效果好。
  (三)原二十八队气象技术员丁庆发发明的“农用计算尺”,1978年管局科学大会评为优秀科技成果。农用计算尺是根据工业计算尺的原理设计的,计算迅速、准确、易掌握。
  (四)宋殿泽、罗会海、王宗欣等人研制的“悬挂联合筑埂机”,1978年管局科学大会评为优秀科技成果。1976年—1977年对水田筑埂机进行了试验研究,该机由犁架,犁铧、整形板、压实轮、调整轮等组成,配套动力东方红—54或东方红—75拖拉机。占地宽度1.1—1.3米,每小时工效1,800米,筑埂高22—25厘米,埂上宽30厘米,下宽60—70厘米,人踩不下陷,单面取土,整形压实一次完成,适用于筑水田埂,开毛渠等。
  (五)农场兽医站的“气雾免疫试验”,1978年进行研究。用于畜禽免疫,成本低、工效高、效果好。避免打针免疫时鸡产蛋率下降和抓猪引起惊吓而掉膘、怀孕母猪流产等问题的发生。
  (六)1982年以兽医师郎乐山为主的科研攻关协作组,应用植物生长剂三十烷醇(乳剂)促猪增重试验,获得成功。1984年10月正式通过管局组织的科技鉴定。
  二、科学试验总结、论文
  1977年—1982年,全场科技人员对科学试验进行总结,发表论文共93篇,其中农业方面71篇,农机方面10篇,畜牧方面5篇,水利方面一篇,其它方面6篇。有20篇在省级及总局报刊杂志上登载。
                 科学试验总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