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1955年以前,场内没有学校,少数适龄儿童视父母工作地点及所上年级,分别到杨木、后拉拉街、凌云、红旗等地学校就学。
  1956年,在朝阳建立了第一所完全小学,校长由工会主席王宪文兼任,教学业务隶属于密山县文教局。一至四年级为两组复式班,五、六年级是单式班。1957年,招收了第一个初中班,学校更名为“密山农场子弟中学”。校长由农场党委书记葛德风兼任,张远为小学副校长。教学业务仍隶属于密山县文教局。中、小学共有三栋草房,二百多名学生,十多名教师。
  1958年,学龄儿童数量大增。为适应新情况,农场在一、三、四分场各建一所完全小学,在16个生产队办起初小。农场子弟中学改名为“密山农场朝阳中学”。当年,全场中小学生达470人,教师55人。1959年,农场任命冯丹宸为朝阳中学校长,学校隶属于虎饶县文教局。1960年设立朝阳中心校,领导全场学校工作,由赵萱任中心校校长。1961年春,农场成立文教科,由冯川任科长。
  1962年,局县分开,文教科随之撤销。在人事管理方面,朝阳小学及一、三、四分场小学为公办学校,其教师工资由密山县文教局负责。朝阳中学及各生产队小学为场办学校,其经费全部由农场负担。教学业务均由密山县文教局统管。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初期。
  1966年,除场部有一所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外,各分场都有了完小,19个生产队有了初小,三、四分场的中心小学还设有学生宿舍和食堂,全场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小学生总数超过700人,中学生达170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直至1968年7月,六六、六七,六八三届毕业生才先后离校。这时,学制缩短为九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原朝阳中学和三个分场的完全小学都变成了九年一贯制的全日制中学,一队、五队等9个生产队相继办起了初中。经1972年调整,将三个分场的高中班撤掉,高中全部集中到朝阳一中。至1975年底,全场共有33所小学,9所初中和一所普通高中。中小学生人数共4,600余人(其中小学生2,900人,初中生1,530人,高中生180人)。中小学教师达460人。
  1976年以后,农场教育由文教科统管,对全场学校的规模及布局进行了调整,相继取消了二队,十五队、十八队等戴帽中学班,把学生分别并入二中和三中,1980年以后,又有计划地、逐步撤掉了五队、二十六队,一队和十队的中学点,学生分别并入一、二、三、四中,对中等教育的结构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1978年在一中的高中部办起了一年制的财会专业的职业高中班,在四中办起了三年制的农机,农学专业的职业高中班。1982年在朝阳建立一所拥有250多名学生的一年制职业高中学校。
  从1981年起,中、小学学制都开始向六年制过渡(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
  到1984年,全场有完全中学一所,初中三所,在校中学生2,215人,教职员工277人,教师135人。有职业高中一所,在校学生376人,专任教师19人。有小学10所,教学点(学生不足50人)19个,在校小学生2,451人,教职员工220人,教师207人。
  学校校舍已由创建时期的几栋草房发展到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多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校舍。朝阳一中的校舍已由3栋草房发展到拥有4,8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大四合院。不仅有了设备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图书室和资料室,而且还有可供10多组学生同时做实验用的阶梯教室。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的朝阳小学三层教学楼于1984年6月1日交付使用。四层的职业高中教学楼,正在施工中。
                 中小学生入学及升学统计



  二、教学质量
  “文化大革命”以前,农场只办有初中。曾招收过高中班,或因人数少停办,或改为中等专业班。历年考入国家中等专业学校的寥寥无几,能考入密山一中读高中的也为数不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场各校停课“闹革命”。1966年9月,四分场召开了教育系统批判大会,继而,几十名教师下放到生产队劳动,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学校门窗玻璃被砸碎,桌椅被破坏,无政府主义歪风四起,教学质量显著下降。后来复课闹革命,但实际仍以搞运动为主,以政治冲击业务,以劳动代替教学,教学质量越来越低。特别是1972年以后批判师道尊严、批判白专道路,1975年又学“朝农经验”,大搞所谓的开门办学,教育战线开始全面展开“反复辟”、“反回潮”。 这些干扰和破坏,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更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1978年春节前夕,一中九年级两名学生在杨木公社伊通大队商店盗窃钱物、打死更夫一案,正是十年动乱孕育出来的恶果。其中一人判处死刑,另一人被判无期徒刑。这是农场教育史上一件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这个事件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极大的关注。
   自1977年国家恢复了全面考试、择优录取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学习风气大有好转,教学质量逐步上升。1977年到1979年的三届高中毕业生中.有7人考入高等院校。其中有的进入北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吉林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1980年以后,高考升学率持续大幅度上升。
               1980年——1984年全场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



  1981年农垦部组织教育大检查,一中荣获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1982年高考成绩在全管局名列前茅。同年秋,管局举行的初、高中数、理、化竞赛,在初、高中组各评奖前10名优胜者中,我场学生占7名。
  三、教师队伍
  (一)组  成
  农场教育属于企业办学,教师主要从场内调配,有以下几种成分组成:
  1.1958年来场的转业官兵和他们的家属。他们多数原在部队或地方当过教师,一般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这些人占全场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当时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八十年代,他们已成为我场教育界的老人,有的已担任领导职务。
  2.知识青年。1959年的山东支边青年,1964年的北京青年和1968年以后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城市的知识青年,成为我场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特别是七十年代,中学班大量增加,全场教师总数达460人之多。这些人不仅解决了师资来源问题,并且成为一支新兴的骨干力量。后来这些人虽然大多数已返城,但他们对我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教师队伍中有知识青年四十多人,占教师总数的12%。
  3.本场干部职工子女。这部分人现约占全场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都是本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十来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学,文化、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4.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自1965年起,国家分配来少数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了农场教师队伍。这部分人数量不多,但对我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师资培训
  多年来,农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较为重视,采取组织教师分别参加中师、高师函授学习,外出培训,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举办教师轮训班,利用假期组织教师集体研究教材等多种形式,师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有师资水平



           中教五级、小教三级以上教师名单



          中教六、七级、小教四、五级教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