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卫生第一节 卫生事业发展简述 一、网点布局
建场当年,场部设置卫生所,只有刑满就业的日本籍医生北垣忠义一人,担负干部职工的医疗工作。由于条件与设备的限制,只能处理一般小病小伤。1954年,卫生所扩大,共12人,房屋面积545平方米。技术方面以刑满就业医生为主,分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中科医,化验室、药剂室等。有两名刑满就业医生医术较高,当地群众来农场求医者络绎不绝。1956年,卫生所人员增至54人,设有病床28张。
1958年,场部卫生所扩建成职工医院。各分场设置7—10人组成的分场卫生所,各生产队设置1—2人组成的卫生室,全场形成三级医疗网。1965年,撤销了各分场卫生所。1969年,为适应战备需要,独立营设3人组成的卫生所,1973年2月撤销。1971年设四营卫生所,共18人,有病床20张,于1978年8月撤销。
1976年,全场有36个基层单位卫生室,医疗卫生用房共3,019平方米,有病床91张,全场医务人员199人,其中医生76人,赤脚医生123人。至1984年,全场基层单位卫生室共45个,医务人员231人。
二、卫生队伍及培训
建场以来,国家分配来场的医务人员为数较少。建场初期的刑满就业医生有的医术较高,为七级、八级医生。1958年以后,这些人陆续调离农场。又有转业官兵中的卫生人员充实到卫生队伍。他们当中有的原来就是医生,有的是卫生员,护士或药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1960年,全场医疗卫生人员共115人,其中医师、药师、技师44人,医士、护士、药士68人。1969年以后全场卫生人员以知识青年为主。到1978年以后这些人已大部分返城,但他们对农场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现在全场医务人员中,职工子女占多数。
自1959年开始加强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主要采取场内自培与场外代培的方式。到1982年止,场内先后举办了11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共15期,培训医务人员373人次。1977年后,分批分期地选送去外地大专院校或大医院进修,学习的共82人。近几年来,医务人员的诊治、医疗、护理等技术水平普遍得到提高。1979年全省卫生人员初级晋升中级的考试,全场参加考试的医护人员平均分数在牡丹江管局名列第二。
全场医护人员统计
三、中草药“四自”活动
1970年春,二十九连医士崇剑滋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首先在连队开展了中草药“四自”活动(自采、自种、自制、自用)。团卫生队及时在全团推广了他的经验,一些连队相继行动起来,全团掀起向中草药进军的高潮。
1970年4月,八连卫生室医生徐守耕首次从黄柏皮中提炼制取黄连素结晶获得成功。对此,四师后勤部及师部医院来我团召开了现场会。八连卫生室还研制出黄连素注射液、老贯金注射液、老贯金胶囊、蓍草注射液等十余种常用有效品种,并推广与改进了石流法制备注射液的工艺。1970年至1978年,曾先后荣获团、师后勤部和管局的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团卫生队在此期间建立了小药厂,生产过二十多种疗效较好的中成药。制剂室多年来一直为团(场)开展中草药活动的先进集体。
四、巡回医疗
自1970年起,团卫生队抽出部分医务人员组成巡回医疗队,下基层搞巡回医疗,使基层单位的伤病员及时得到手术与治疗。这项措施一直坚持到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