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医院 1958年,场部卫生所扩建为农场职工医院,赵月升任院长。当时大批部队转业的医务人员充实到医疗队伍,使医院的技术力量得到加强,经1963年和1968年两次扩建,至1968年底,职工医院房屋面积达912平方米,设有病床78张。1969年随着农场体制的变动,医院改称“四十二团卫生队”。医疗科室先后增设了新医疗法室、超声室、五官科等。医务人员主要成分逐渐转为各地知识青年。
1977年,卫生队又改称“农场职工医院”。是年秋,医院迁至房屋面积为2,949平方米的新址。1981年以后,又增建了制药厂、太平间等。至t984年,职工医院共有职工177人,设病床110张,房屋面积达5,003平方米,是管局范围内各场职工医,院中规模较大的一个。1979年,农场职工医院被评为总局先进集体。
一、现有医疗科室及开展医疗项目
医院下设内科、外科,传染科三大临床科室及门诊部、场部卫生所、药厂,分12个科室。
1.内儿科
1951年设。处理常见病及一般疑难病症,开展胸、腹、腰、骨穿刺术及腹膜透析、结肠透析等。
2.传染科
1978年设。能进行各种穿刺术及腹膜透析等。
3.外 科
1954年设。可进行肛瘘、胆囊造瘘、膀胱造瘘、胃切除术、脾切除术、阴阳人造阴道术、植皮术、上肢前血管神经吻合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颅脑减压术、静脉复合麻醉、半开放气管插管、较复杂的骨折、关节脱位整复等。
4.妇产科
1954年设。可进行子宫体剖腹产术、官外孕术、卵巢囊肿切除术、阴道碎胎术、阴道前后壁膨出修补术、巴氏腺囊肿造口术、子宫切除术等。
5.中医科
1954年设。能处理慢性常见内科、妇科疾病,其中对慢性肾炎的治疗效果较好。
6.五官科
1958年设。可进行白内障摘除术,眼球异物定位与摘除术、眼球穿孔伤缝合术、抗青光眼各类手术,人造瞳孔术,斜视矫正术、上睑下垂矫正术,鼻甲切除术等。
7.口腔科
1954年设。可进行拔牙术,龋齿充填术,良性、恶性口腔病的治疗,唇腭裂修复术,上下颔骨的颔间、骨间、骨内固定术,涎腺腺体结石切除术、快速镶装,活动义齿与固定义齿及全口义齿的镶装等。
8.针灸理疗科
1959年设。可进行点送磁疗、腊疗、电浴、红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音频治疗、用气功治疗仪进行点穴治疗、超短波电疗、用共鸣火花治疗仪治疗神经衰弱,针灸、推拿等。
9.放射线科
1963年设。可进行胸透、腹透、四肢及胸腹拍片、胃肠钡餐透视、全身骨骼照相、肾脏透影、胆囊透影、脑血管透影、子宫输卵管透影等。
10.检验科
1954年设。可进行四大常规检验、离子测定、肝功化验、脱落细胞、液体的部分生化、血清蛋白电泳、胎甲球蛋白查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尿素氮、谷草转氨酶、血清类风湿因子、尿液的妊娠试验、部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能诊断一部分血液病。
11.心电超声室
1972年设超声诊疗室,1978年改为心电超声室。能对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做出监测,对肝、胆、脾、胸、腹水、子宫、腹腔包块、胎心、胎动、脑中线波进行形态定位探查。
12.药剂科
1954年设。兵团时期建立了小药厂与中药制剂室。可制中草药针剂、片剂、丸剂、酊剂、糖浆剂、膏剂等二十多个品种。西药制剂可制各种大输液、减压过滤、离子交换制注射用水等,大输液每批产量360瓶。
二、医疗技术人员及医疗设备
到1984年底,全院医务人员共119人。其中主治医师,主管药师共11人,医师、药师、检验师、护师共10人,医士、中医士、药士、中药士、检验士、护士共54人,卫生员44人。
主要医疗设备器械
三、重要病例记载
外伤性尿崩症一例
1978年5月29日,砖厂女工李荣龙因车祸造成严重颅脑损伤,处于昏迷中。病变已波及至脑垂体,每天自然排尿一万毫升左右。医院集中技术骨干,组成抢救小组,昼夜积极抢救。精确计算水电解质的出入,对维护患者当时体内微循环成绩显著,经过15天精心治疗,转入管局医院时,尿量趋于正常。这在本地区颅脑损伤性尿崩症的治疗史上,是为数不多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