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卫生防疫

第三节 卫生防疫



  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1973年,团成立了防疫组,积极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开展卫生防疫工作。1980年改为防疫站,各基层单位卫生室设专人分管防疫工作,全场形成卫生防疫网。
  一、爱国卫生运动
  五十年代中期,农场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1973年建立起团、连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水、改环境、改畜圈、改炉灶、改厕所)”运动,掀起爱国卫生运动新高潮,改善环境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各单位做到营区规格化、畜圈远离营区卫生化、炉灶勤修无害化、粪便处理无害化、饮水卫生化。并定期检查指导,开展评比活动。
  1975年对全团117眼饮水井进行了水质检验,建立起水井档案,以后每年复检一次。水井达到五有(井台、井栏、井棚、井盖、公用水桶和排水沟)井水定期用漂白粉消毒。
                 1975年全团井水含铁量



                 1975年全团水井硫酸根含量



               1975年全团水井污染指标统计



  二、传染病、地方病防治
  建场初期,麻疹、肝炎、痢疾、猩红热、肺结核、水痘、百日咳等传染病时常发生或流行。防疫—组建立后,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加强传染病管理,有效地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地方病也逐渐被消灭。有计划地进行各种疫苗的接种工作,儿童常见传染病逐年减少,场内已连续6年无麻疹出现。
  (一)克山病
  1962年,克山病在场内大发生,全场发病110人,病死多人。后来,对发病者采取以维生素丙为主的综合治疗,同时采取改炕防烟、长期人人服用豆浆等综合防病措施,此病得以控制。1964年夏,密山分局在我场召开了防治克山病现场会,省克山病专家于维汉副教授出席了现场会,对我场克山病防治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几年来此病在场内未曾发生。
  (二)地甲病
  此病在我场发病较多。1975年,对朝阳地区学龄前儿童及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初步摸底抽查。1978年,对学龄前儿童、少年儿童及45岁以下的人群进行了普查,受检人数19,845人,肿大率为15.6%,以学龄期儿童为重。对患病者,按病情分度制表、登记、存档,以碘糖丸、碘化钾溶液治疗,同时在全场推广食用碘酱油、碘盐。1981年3月,对全场45岁以下的人群注射和口服碘油制剂以预防发病,使患病率降至2.29%。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性一次性注射碘油0.7毫升。
          1912—1982年全场(团)各种传染病发病数统计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