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六编 社会

第一章 方言

章下序



  三十多年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农场,丰富多彩的语言汇交流,彼此影响,长此以往,各地口音难辨,具有南腔北调之特色。
                 一、五十年代
  建场初,来自沈阳市及本省各地的干部绝大多数是东北人。这一时期以东北话为主体。带有“嗯那”、“这圪塔”、“那圪塔”等土语。
                 二、六十年代
  1958年春,大批复员转业官兵来自全国各地,这些人南征北战,多年的戎马生活,使家乡口音不同程度地演变成南腔北调。1959年秋,山东几个县的支边青年和移民到场,使山东话盛行。尤其三支线(现六队)、三分场四队(现十八队)山东人都占全队人口的80%以上。三支线的均为荣城口音,语气重,尾音带有明显的甩腔。三分场一队(现十二队)、四队均为梁山口音。这种口音上的绝对优势,使当地出生的儿童也说梁山话。
                 三、七十年代
  全国各大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农场,有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等地青年。还有一些投亲靠友来场的各地人员。这一时期农场语言类型丰富多彩,是继1958年之后的第二次南北语言大汇合。上海青年互相间言谈用上海话,与其他人说话则讲普通话;北京的“特”、天津的“嘛”、哈尔滨的“贼”等具有特色的方言、土语被沿用至今。
                 四、八十年代
  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后,干部职工中除东北人以外,半数以上是山东人。这一时期语言的发展趋向于普通话。北大荒出生的孩子在学校通过语言规范化教育,完全以普通话为主。但其中一部分学生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仍带有原籍口音,如六队的荣城话,十八队、十二队的梁山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