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二章 住房和建筑物

章下序



                   五十年代
  建场时,这里是一片尚待开垦的沃野。为了保证开荒生产,采取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方针;投入了少量的三力,进行房屋建设,均以草木结构为主。初期为“马架子”后为草房。因墙体结构材料不同而分为砖坯草房、拉哈辩草房和朝鲜房,同时建了少量的砖瓦房。如“山”字形的场部办公室,带风檐板的职工医院、机关食堂、澡塘等。
  居民点的规划、房屋的建筑造型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北大荒冬季长、气温低,居民对日照要求非常强烈。房屋均为正南向,或南偏东、或南偏西的朝向。整个住宅区的布局为横成排、竖成行,被“井”字形道路分割成若干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虽然室内狭窄,但室外宽敞,适宜饲养家禽、种植花木蔬菜。房屋造型呆板、千篇一律,加之绿化不足,光村秃甸比比皆是。
  按房屋类型划分则有:
  马架子:这是一种很不起眼的临时性建筑物,用则建,不用则弃。它结构简单,取材方便,只需数排用两根树杆塔成的“人”字形支架,再取横杆连结支架成为一体,立于背风向阳之处,顶苫草帘,棚内铺上厚厚的干草即可住人。这高不过两米的三角形小马架,虽不是人人欢迎之物,但在建场之初房子奇缺之时,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志提供了临时食宿之处,虽然简陋,但也是可贵的。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当时青年结婚,这马架子既是礼堂又是洞房。“洞房无花烛、马架度蜜月”真有一股北大荒独特的风味。
  朝鲜房:1958年春,大批复转官兵的到来使住房异常紧张,只得暂时栖身于马架子、菜窖、仓库之中。带家眷的则十几户“同舟共济”于一铺大炕上,一个皮包或柳条包,挂一条毯子或一架蚊帐即为分界线,人们风趣地称之为“二十大家”,“三十大家”……。
  萧萧金风、飘飘红叶。转眼半年已逝,越冬住房问题急如燃眉。领导号召全场职工家属利用农暇之际,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解决住房问题。不到三个月的光景,抢盖的大批草房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场。因房子外型酷似朝鲜族房,大家称之为“朝鲜房”,但屋内仍依照汉族的生活习俗设计。草垡墙、草披顶,无灰棚、单窗薄门,又因其屋内狭窄矮小,人们只好“委曲求全”,进门低头、上炕弯腰。夏季,室内潮湿,四壁绿草如茵。冬季,则满墙冰霜,真可谓银装素裹,由于房子先天不足,不堪风雨摧残,六十年代中期就已倒塌殆尽,与之朝夕相处的主人陆续乔迁新居。
  劳改大院:1951年—1954年,全场建劳改大院6处,监押犯人数千人。六个大院的建筑形式大同小异,唯朝阳劳改大院的设施较完善。它座落在场部之东、朝阳大道之北。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20米,占地55,000平方米。这组建筑既不同于高墙电网的城市监狱,又别于疏篱茅舍的庄户之村。大院围墙均用草垡块砌成,高两米,顶宽一米,四角设有木质小岗亭。后有小北门,前有南大门。南大门为黑色独扇格式滑动大门,门板上镶一单人小门。门框上有连结两侧墙头的木过桥。南大门右侧,设有木质高架嘹望岗楼。登楼环视,周围数十里之景物尽收眼底。岗楼上设有警报器、信号旗等。早晨,犯人以击铁器声为号,由武警持枪看押,列队出工。晚上,在田间劳动的犯人远望信号旗升起,方可收工。院内监舍,是一色带风檐板的砖坯草房,整齐地排列在中心土路两侧,共13栋,每栋7间。内为东西两屋南北对面炕,犯人多时增设上层吊铺,双层窗安有铁栏杆。另设有犯人医务室、病监、食堂、服务部、值班室、厕所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劳改大院现已徒有虚名。1962年犯人转迁北安,大院变为居民区。1974年计划为场部居民区,经八年的不断改建,面貌焕然一新。院墙早已拆除,一色砖瓦结构的新房取代了昔日的草房。唯“劳改大院”之名仍留在人们的口头上,自然成为居住小区的专用名词。
                   六十年代
  穿靴戴帽房:1964年始建。它即非砖瓦结构,又非一般草房。基建部门的同志给它起了个生动而又形象的名字一穿靴戴帽房。穿靴,即指有房基石,特别指高出地面的明石部位;戴帽,即指房盖为瓦片。只有衣服仍是五十年代的旧装一土坯墙。这种结构的住宅当时在垦区农场中是独树一帜的。它的体量矮小,但房基坚实、墙体周正,比起五十年代的“弯着腰,拄着棍儿,披头散发掉眼泪儿,)的草房还是气派十足的。它那绿色的风檐板映衬着灰色或红色的瓦盖,配上白浆土色的墙面,显得色调淡雅、落落大方。尤其那全屋唯一透亮的小窗更是别具一格,木格窗棂的上扇糊纸,下扇上玻璃。窗扇启闭,以木轴代替合叶,上下对开。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洒扫庭除,刷净窗扇,换上洁白的新纸,一般人家贴上自己剪制的彩色窗花,有栩栩如生的虫鸟,有春意盎然的花草,这不仅是有趣的节日装饰,也是有观赏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对建筑外型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穿靴戴帽式家庭住宅,全场各队、厂皆有。结构形式各有千秋,数量以独立营5个连队为最多。
  面粉加工楼建筑群:始建于1965年春1967年竣工。它座落在朝阳加工厂厂区内,是一幢普通的砖混结构的三层楼。如果建在城市,则不足为奇。然而,在这千古荒原边陲之地,一幢高楼拔地而起,视之无不有新奇感。楼型中西合璧、古朴大方。楼前有8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泥晒场和数十座蒙古包式的大粮囤;1983年又新建一个容量一千吨的金属粮仓。西有八十年代竣工的西式马鞍型的大米、粗粮加工楼;北有电修车间、酒厂、油坊,均为砖瓦房;东有玲珑别致的门楼式地;中衡、化验室、值班室。厂区四周是两米多高的砖围墙,墙上有铁刺网,铁制蓝色滑动大门朝东接近场部主道。以面粉加工楼为主体的建筑群,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粮、油、酒加工、储藏体系。
                   七十年代
  房屋建筑开始进入全部砖瓦化的年代。
  民用家庭住宅:初期、中期一律采用传统建筑形式。房基石超冻层,明石、砖墙均为水泥勾逢,房盖为灰色水泥瓦或红色土瓦。一户两室一厨,三门四窗。室内水泥地面或砖地面,北炕、四壁白石灰粉刷,有顶棚、火墙、火炕。后期由于木材紧张,仿建了部分拱形家庭住宅。屋顶属砖混结构,四面起拱,弧形房檐。东西两侧房顶呈反向拱形。
  公用建筑:以高建筑为主。有朝阳及各生产队的俱乐部,加工厂的大米、粗粮加工楼,修配厂的机修车间厂房,几座三十米以上的大烟囱,两处四合院,新建的职工医院,还有招待所楼和商店楼。在建筑设计上,不仅考虑到实用性,也充分注意了造型美。其代表性建筑有:
  四合院:四队的四合院,是四队的指挥机关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这组建筑在当时的28个连队中是首创的。此大院建在原一分场场部旧址,于凌云干渠之北,太平灌区之南。临街西大门为水平桥型门楼,一对方柱分立两侧,视之有顶天立地之感。宣传橱窗迎门而立,道分左右而行。大院中心是圆形水泥花池,夏秋之季,百花争艳,蜂鸣蝶舞。北侧、东侧分别是男女职工宿舍,南侧是食堂和俱乐部,大门两侧为办公室、总机室、广播室和医务室,文体活动室。整个四合院建筑均为红砖灰瓦式的平房,在绿树掩映之中,显得分外纯朴、大方、大院南望连绵起伏的凌云山,北邻穆棱河,真是山水环抱,令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学府四合院是我场朝阳一中校址,在农场场部西北,是闹中取静之处。四栋砖瓦结构的大教室组合成长四边形的四合院。占地4,550平方米。前排教室的正门上方有一白色女儿墙,上题红色行书体的校名“朝阳一中”,下是穿堂过道。墙面窗上有突出水泥围带。夏日来临,红房掩映在绿树环抱之中,幽雅肃静。教室前是宽阔的运动场,四周林木成荫,绿意盎然。校舍后,视野开阔,推窗北望,可远眺完达秀丽群峰,饱览蜿蜒曲折的穆棱河下游风景。
  姐妹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场部办公室前的东西两侧,建了两栋砖混结构的二层姐妹楼。东侧为招待所,西侧为百货商店。这两栋新楼交相辉映相对成趣,与办公室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位置选择适宜,近主道,居中心。建筑物两面临街,不但能充分发挥其功能,而且使朝阳景观大为增色。商店楼型新颖,流线型平檐,窗面狭长上下对称,外墙混凝土面层不加粉饰,给人以真实朴素之感。正门开在建筑物转角部位,成扇形门庭,加长悬挑檐尺寸,突出门庭位置。台阶、门扇、副墙柱头,壁灯造型精致,引人注目。楼内为水磨石地面。楼外活动空间宽敞,四周蓝色铁栅栏相围。路沟小桥建筑毫无夺目之处,但在此逗留小憩的人不断,也是冰棍小卖生意兴隆之地。每日时值午前八、九点钟光景,真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与商店楼相对称的招待所大楼在朝阳楼群中是佼佼者,它以门庭建筑美观、独具一格而引人注目,门庭在转角处缩进一步而双向开门。登阳台可饱览朝阳半壁河山景色,欣赏落日残照。楼内窗明几净,光线充足,设备完善。楼北端与八十年代初兴建的场部食堂、宿舍新楼握手相接。场部食堂是一幢外楼梯的楼房,二楼是机关宿舍与招待所相通。东端与浴池楼相邻,形成一个楼房四合院。
                      八十年代
  人们对住宅的基本要求是住得下,分得开,并注意采光和通风,户外还增建12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小仓房,老干部和科级干部的住宅每户65平方米,有两个卧室,一个会客室,一个厨房,室内宽敞明亮,能住上这样住宅的人也就舒心惬意了。比起六十年代以前那种吃饭、休息、学习、会客全在一个空间的草房来,就显得十分宽敞和雅观了。
  近几年农场人口猛增,不到4平方公里的朝阳地区,1982年人口达5,530人。而住宅占地又超过国家规定的限度。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只有向空间发展。1980年试建两户一栋的场级干部楼。翌年建6户科级干部楼一栋,16户的普通楼两栋。均为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有阳台,设上、下水道、暖气、厕所等。外型各具特色,改变了过去造型呆板、千篇一律的局面。
  朝阳地区和少数生产队设置了多处建筑小品。既注意造型的美观,又注意选择适当位置。场部办公室正门两侧的宣传橱窗,其造型、色调、位置、比例等对主体建筑和自然环境犹如锦上添花。商店四周的铁栅栏,修配厂、工程队、副业队的预制水泥栅栏,加工厂、物资库,汽车队的金属门楼的设计和施工,都很有气派,与房屋树木相互衬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