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饮食

第三章 饮食服饰家庭日用品

第一节 饮食



  主 食
  农场从1953年开始吃自产粮。主食随着各个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和加工能力的变化而异。建场头两年的口粮靠地方供应。从附近农村买回玉米,然后用碾子加工成碴子,天天吃大碴子饭,无其它粮食调剂,生活清苦。翌年秋后就吃到自己生产、自己加工的玉米面、小米、白面,伙食稍有改善。1952年在荒原踏查中发现农场北部地区有大片荒原,穆棱河水量充沛,土地平坦肥沃,具有开发水田得天独厚的条件。1953年春调集拖拉机、马犁杖和数千名劳改犯人,历时两年,建成了太平和朝阳两个中型灌区,自流灌溉种植四万多亩水稻。从此,职工一日三餐吃的都是白生生、香喷喷的大米饭。因此,密山农场以盛产大米而名扬三江。当时在垦区流传着“要住房上永安(永安农场),吃大米到密山(指我场),找对象去青年(青年农场),艰苦奋斗八五三(八五三农场)”的顺口溜。虽寥寥几句,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四个农场的不同特色。
  六十年代至今,由于水田种植面积减少,口粮则以白面为主。
  副 食
  肉类:以猪肉为主。有少量的牛、羊、禽肉。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只在节假日或农忙季节杀猪改善伙食。自七十年代中期场部地区实行猪肉定量供应制度。每人每月一斤猪肉,由商业科发票,收购站杀猪卖肉。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两天凭票在收购站排成长龙买肉。1984年,猪肉价格每斤9角。
  蛋:职工一直是自行养鸡(鸭)吃蛋,自给自足。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农场未垦荒地很多,野鸡、野鸭、大雁在这里栖息繁殖。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佳话。工作之余到地河边可拾到大量的野鸭蛋和大雁蛋,持猎枪若出去总是满载而归。野鸡、野鸭是待客的佳肴,食之别有一番风味。
  鱼:五十年代职工吃鱼极为方便、真是手到即来。因为场区内河沟纵横,水泡子星罗棋布,丰富的水源适宜鱼类繁育生长。常见的有鲤鱼、鲫鱼、黑鱼、嘎牙子鱼。农场设有两个专业打鱼队,全场吃鱼能满足供应。不少有捕鱼兴趣的同志在休息时仁一帮,俩一伙到河边去,一面洗澡一面摸鱼,真是情趣盎然,兴尽满载而归。七十年代后期,穆棱河水量明显减少,加上使用化学农药造成污染,自然鱼源受到严重危害,吃鱼已成难事。目前有少数生产队利用小水库和自然泡子发展人工养鱼,十二队塘坝水库养鱼已有收获。
  豆制品:以豆腐为主。全场各单位每年秋后至春天都加工水豆腐、干豆腐。但有时数量少,供不应求。每人每年供应22斤酱豆,用来换豆腐或做酱。
  粉条:六十年代以前,只有石灰窑一家生产粉条。原料少,设备简陋,生产效率低,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八十年代,全场生产粉条的单位有五、六家。十四队生产的粉条以白而细闻名全场,深受欢迎。场内职工多用土豆换粉,一百斤土豆加工费一元,可换6—7斤粉条。
  蔬菜:受气候影响,春菜上市很晚。5月中旬才能吃到头刀韭菜和发芽葱。6月份可吃到水萝卜,小白菜。七、八、九月是蔬菜旺季,有蒜苔、黄瓜、豆角、辣椒、茄子、西红柿、土豆等。秋季有大白菜、大头菜、土豆等,各家集中买回,挖窖贮存,或腌酸菜,腌咸菜,以备过冬。
  饮 水:
  五十年代吃水以大口水井为主,手摇肩挑。沿湖一带生产队井水水质不佳,食之有味,洗衣不净,煮沸发红,沉淀物多。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多为压水井。朝阳的压水井为数不多,下班后担水的人排成长龙,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七十年代后期农场组建机井队,打深水井,逐步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朝阳地区和大部分生产队修建了水塔,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到1982年底已建水房23座,朝阳地区和70%的生产队各家各户都吃上了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