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后记
后记
《八五七农场史》一书三易其稿,历经三年的时间,现正式出版了。掩卷而思,我们场史办的同志心情是矛盾的,既为直接参与第一部场史的编写工作感到荣幸,又唯恐因我们水平低、影响史书的质量而感到不安。
这部三十万字史书的编写过程是个探索的过程,既没有专业编史工作者、又无先例,自始至终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年10月—12月,正式成立场史办公室,组织专业志编写人员学习史志编纂的基本知识,同时编写和下发了两万字的场史纲目。这个纲目启迪了大家的思路,对于资料的收集范围和全书的体例,笔调形式有了统一的要求,为全书编写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1983年1月—6月,主要是落实催办专业志和多方调查收集资料。农场党政领导亲自主持专业志编写动员会议,各科室抽出业务骨干主写本行业的专业志,基本上按期完成了初稿。我们还先后查阅了本场档案室、密山县档案馆、虎林县三线档案库,沈阳市法院和公安局档案室、哈尔滨市省劳改局档案室和佳木斯市省农场总局档案室中的有关卷宗,共翻阅近千本案卷、数千万字的资料,抄写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卡片。我们还走访了数十位曾在农场工作过的老同志。查访中,获得了大量而珍贵的、濒于散失的史料和实物,使建场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资料空白得到了填补和充实。第三阶段三易其稿,完成了编审总纂缮写任务。1983年7月始,在催办修改专业志的同时,按分工动笔编写全书,到1984年3日拿出40万字的初稿,4月在农场编委会审核的基础上参加了管局的会审。到1985年3月又拿出了30万字的第二稿。4月参加了管局的第二次会审。10月正式定稿。在整个编审阶段,我们的主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秉笔直书;坚持史志结合的体例,坚持追求史实的真实性,不强求其生动性力求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相统一。全书上限到1951年,简史部分上溯到1950年,下断到1982年,简史、大事记下延至1984年。全书共9编43章127节。
在成书全过程中,我们受到场内外多方的协助和支持。上面提到的各档案部门和各兄弟农场场史办的同志们给子了大量的帮助。尤其是管局农垦史办的范国栋和姚玉琛二位同志,亲自指导催办,两次会审严格把关,对全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杨彦同志,他是建场的主要负责人,先后两次(第一次是1982底回场“探亲”,第二次是1983年6月在哈医大二院病房),详述了建场的起因、筹备、选点、建点等重要史实。还有更多的同志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和实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场史的出版是集体劳动的结果。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上资料不全,时间仓促,后期人员又有减少,因此,纰漏难免,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八五七农场场史办公室
一九八五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