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一
  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所属牡丹江分局的集农林牧工贸、政社科教文为一体的国有农垦企业。
  农场地处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虎林和宝清两市一县行政区域内。场部兴凯镇西南距密山口岸80公里,通过俄罗斯远东铁路,经海参崴可进入日本海并到达世界各地。西距哈尔滨市667公里。哈尔滨至东方红铁路和方虎公路横穿南部场区,密山市、虎林市和宝清县的公路网在场部交会。
  农场有土地5.32万公顷,其中耕地1.75万公顷,林地2.33万公顷,草原133.33公顷,水面0.11万公顷。境内以完达山老岗分水岭为界,岭南是穆棱河水系,有穆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北部和中部属丘陵区,起伏较大,有挠力河水系。两水系有裴德里河、大主河等11条支流汇入。全境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3.1℃,1月为最冷月,平均-18.4℃,极端最低-35.4℃;7月为最热月,平均 21.6℃,极端最高33.5℃。年降水量约554毫米,无霜期 133天左右,日照约2 445小时。农场境内各种资源丰富,有狗熊、马鹿、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有野鸭、野鸡等飞禽,有蜜蜂、螳螂、蜻蜓等昆虫,有鲫鱼、鲤鱼、鲇鱼、狗鱼等鱼类,有黄菠萝、水曲柳、柞木以及五味子、蕨菜、黄花菜、三棱草等为主体的植被, 矿产资源有煤炭、白土(陶土)和矿泉等。
  农场建于1956年。2000年有农林牧生产单位29个,家庭农场1 680个,国有工业单位4个,私营牧场 3个,工商业户231个,文教卫生单位5个。2000年末,有居民住户 5 730户,总人口16 092人。全场人口中汉族人数为15 625人,占总人口数的97.1%。另有满族等 11个少数民族共467人,占总人口数的2.9%。建有职工生活小区 38个。场部地区高楼林立,道路宽阔,配套设施齐全,小城镇建设粗具规模。场部是省农垦系统内的环境保护模范小区之一。
  农场有科技人员1 247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9人),“九五”期间有7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3~2000年,农场先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2项,总局和分局级科研课题62项。以科技为先导,农场加大了基础建设力度。先后投资 4 656万元用于红旗水库建设、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种子公司、牛胎盘粉厂、奶牛繁育体系、改造乳珍车间等重大项目,为农场经济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场信息接收和传递完全与国际现代化接轨。平均每两户职工家庭装有一部电话,有电视解密卫星地面接收站25个,农场有线电视台和调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农场全境,通过远距离可视会议电话系统能够参加国内各级电话会议。
  经过45年建设,以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形成,文教事业长足发展。全场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始终保持在100%,高中各年级会考通过率稳定在 98%以上。2000年,农场在校学生3 111人,教职职工267人。自恢复高考以来,累计为国家输送大学专科以上学生1 055名。中学被省农垦总局评为“双优”学校。文化艺术成果丰硕,8年来,有10余人在国家和省级美术创作和声乐表演比赛中获奖数十项。1995年,文化馆被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农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标兵单位和文化先进场称号。
  职工医院坚持办企业,走以工补医之路。1997年,农场职工医院被评为省级文明医院。1999年,农场代表国家接受并通过了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对我国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检查。2000年,职工医院拥有病床116张, 医务人员175人。
  农场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国务院农垦部部长、国家副主席王震曾三次视察农场,国务院各部委、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光临检查指导。先后有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欧盟等国家、地区和世界组织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客商来农场进行公务访问、学术交流和商业洽谈。
                   二
  1993年以来,是农场深化改革时期。这一时期内,根据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精神,农场以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重点,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到1995年,以“四到户、两自理”为标志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得到确立。1997~1998年,农场对 8个牧场先后实施了以产权转让为标志的私营和股份经营的改造。以“抓大放小”和“一企一策”为方针,对工商运建服等企事业单位,分别进行了民营、股份经营和委托经营的改造。以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核心,构建了农场区域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强化管理,优化服务为重点,对建场40多年来形成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了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农场机关进行了改革,机关干部由199人精减为62人。
  8年来(指1993~2000年,下同),农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95 319万元,年均11 915万元,比前8年(指1985年到1992年,下同)年平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25.6%。共实现利税7 447万元,年均实现利税 931万元,是前8年平均水平的2.17倍。实现社会总产值180 446万元,年均实现22 556万元,是1990年的2.2倍。在年均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为11 516万元,工业8 789万元,建筑业725万元,运输业 526万元,商饮服务业1 000万元;各业在农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为51.1%、39%、3.2%、2.3%和4.4%。8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9 993万元,平均每年实现9 99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 536万元,第二产业2 013万元,第三产业 2 450万元,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55.4%、20.1%、24.5%。
  农业生产实行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为主。通过强化科技兴农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善生产条件等,促进了农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稳步发展。1993~2000年,农场生产粮豆427 323吨,年均生产粮豆53 415吨,比前8年平均产量增长 29.9%。其中1997年63 346吨,最高,1993年45 555吨,最低。年均公顷产粮豆3 240公斤,比前8年平均公顷产增长 31%,其中1994年2 565公斤,最低;1998年3 990公斤,最高。8年实现生产总值36 284万元,年均4 535万元,1997年5 311万元,最高;1999年4 275万元,最低。各作物的平均公顷产是:水稻6 105公斤,小麦3 060公斤,玉米5 325公斤,大豆1 920公斤。
  林业以营林为主,平均年造林333.33公顷左右,森林木材总蓄积88.9万立方米,每年净增2.3万立方米。农场曾荣获林业部造林先进标兵单位称号、林业部和人事部3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称号。
  农场的畜牧业以奶牛饲养业为主,是中国最大的奶牛场之一。8年来,奶牛年均存栏6 623头,比前8年平均年存栏增长16.6%;累计生产牛奶161 793吨,年均生产牛奶2 0 224吨,比前8年年均增长 51%。1997年达到7 558头(户养5 538头),为历史最高纪录。奶牛单产平均5 078公斤,1996年公养牧场每头奶牛产奶达到 6 480公斤。每年为完达山乳品厂提供纯正新鲜牛奶20 000吨以上。低奶量培育母犊牛、腊熟期玉米湿贮等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农场曾连续10年获全国奶牛高产奖。
  1992年, 农场建有修造厂、粮油总厂、砖瓦厂、完达山食品厂、造纸厂、玻璃玛赛克厂6大骨干工业企业。形成了具有农场特色的工业体系,与农场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共同构成了被社会认同的“八五一一农场产业结构模式”。1997年和1998年,通过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农场工业形成乳品加工、机械修造、粮油加工、建筑材料、包装加工等10个生产门类,产品达60多个种类。8年来,农场工业总产值实现48 616万元,年平均5 327万元,比前 8年年均增长6.5%。
  这一时期,以1997年为分期界线,1993~1997年,农场经济处于较为稳定发展阶段。生产经营态势起伏不大。其中1997年经营利润 499万元,达到这一时期的最高峰。1998~1999年,是农场经济起伏较大阶段(这种状况直到2000年才得以扭转)。继1998年亏损415万元之后,1999年农场亏损达 1 046万元,为建场以来之最。因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场的粮食产量由1997年的63 346吨,下降到2000年的52 716吨,下降 17.8%。奶牛存栏从1997年的7 558头减少到2000年的6 201头,减少 18%。工业方面除乳品有较大增幅外,多数产品均不同程度的下降。1998年与1993年相比,糖果从556吨下降到113吨,面粉从4 227吨下降到300吨,复合饲料从4 125吨下降到1 100吨,马赛克从17.3万平方米下降到1.7万平方米,豆油从527吨下降到150吨,分别下降了80%、93%、74%、90%和71%。这一时期内,还有部分产品因原企业解体等原因,不再由农场所属单位继续生产或停止生产。尽管这一时期农场工业整体下滑,但仍有新的产品相继投产。其中乳珍开发于1993年,胎盘粉开发于1998年。新产品的开发,对稳定农场的工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3~2000年,农场经济发展幅度起伏较大的原因如下:
  (一)由于拨改贷,造成农场债务负担沉重。从1991年开始,由于流动资金不能保证,农场不得不以各种项目向银行贷款,由于贷回的款项又不能专款专用,加上不能及时清理销售货款,导致农场的债务越来越重。1992年末,农场在银行贷款余额2 989万元,在银行存款仅1万元,为历史最低点。1994年,农场负债总额26 029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 92.5%。1999年末,农场仅长期负债就达9 741万元,当年向银行支付利息1 157万元。
  (二)原龙头农场并入农场后带来了沉重的债务。1990年 2月,龙头农场并入农场时,资不抵债高达 1 398.8万元,加上后来其受灾亏损和为其恢复简单再生产投入等,农场增加财政赤字达3 000多万元(不包括每年为其贷款所付的利息)。
  (三)工业的长期亏损经营,使农场经济不堪重负。黑龙江省农垦电子电器经销公司 (含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玻璃制品厂)是 1989年在原农场采购站的基础上建成的。公司成立前期,由于经营方针正确,管理严格,经营成果显著。该公司1989年盈利15万元,1990年盈利 140万元,1991年盈利218万元,企业发展迅速,仅两年时间企业规模就扩大 10余倍,成为农场内继完达山食品厂之后的第二盈利大户。1993年,农垦玻璃制品厂盲目投资 800多万元继续上马生产已经属于淘汰产品玻璃玛赛克,加之新产品玻化瓷砖开发不成功和管理失控,最终导致企业经营连年亏损。到1997年5月末,累计亏损1 602万元,企业资产1 010万元,负债2 292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227%,资不抵债,企业被迫依法破产。另外如粮油总厂、修造厂等企业,或因基层企业领导不利,或因产品缺乏市场等原因,也处于长期经营微利或亏损状态。这些企业在农场经济的盘子中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四)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农场经济受到重创。 1993~2000年的8年中,农场连续遭受18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总面积达4.87万公顷,相当全场农作物两年全面积颗粒无收,直接损失2亿多元。
  (五)粮食价格连年下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高不下,致使农场经济效益连续下降。1997~2000年的 4年间,因粮食价格下滑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高价格,农场和家庭农场直接减少收入至少1.2亿元。
  (六)社会负担沉重。1993~2000年的8年,农场在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8 058万元后,为了保证农垦系统内的公、检、法、司、文教、卫生等政社部门正常办公,支付政社经费 6 600多万元,等于向国家重复缴纳税金6 600多万元。
  (七)农业机械落后,农业基础建设陈旧、老化,一些家庭农场不执行标准化生产(作业)标准,抗旱用的机械设备、机井等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等,使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急剧下降,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
  (八)包括少数干部在内的职工思想还没有真正解放,缺乏风险意识,经营理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经营只能负盈不能负亏。1998~2000年农场土地承包困难,有自然灾害和粮食市场价格低迷的因素,但关键是职工的经营理念落后,思想跟不上发展了的形势,在市场经济规律面前,总希望农场还能够继续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生产的办法去解决现在的问题。这是阻碍农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之,导致农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需要农场自己克服解决,有的需要上级机关给予有效的帮助,有的则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2000年,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全场职工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农场战胜了春涝、夏旱、秋涝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实现经营利润 475万元,从连续两年经营亏损的阴霾中走了出来,为在21世纪实现经济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中国共产党在农场的基层组织,随着农场的成立而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和1998年,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农场部分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为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农场党委相继在宏兴商场、中发机械厂、星火建筑公司等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党支部。随后,工会组织也先后在私营企业中成立并开展活动。党的基层组织在私营企业中的建立,对私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推动农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工会组织在私营企业中的建立,对促进私营企业的民主管理,维护劳资双方,特别是职工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不可代替的作用。
  1993~2000年,在农场党委领导下,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在建场40周年、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垦区开发建设5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期间,通过举办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和歌咏比赛等活动,对职工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引导全场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通过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基层单位职工民主大会,场(队、厂)务公开,干部任前公示等渠道,农场的民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廉政建设为切入点,以“五好”、“五强”为标准,以建设“小康队”为形式,以职工家庭富裕为目标,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先争优活动。通过活动,涌现一大批总局、分局劳动模范,涌现出农场文化馆 (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农场工会(中国农林工会先进工会)以及吕国英(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黑龙江垦区优秀专家、1992年至1994年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岑禄英(全国优秀教师)、姜长春(全总工会积极分子)、金俊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等一批国家、省(部)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
  在过去的45年中,农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用汗水和青春,用鲜血和生命,在人迹罕至的荒原和山林中,建设起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足的农垦经济区域,为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21世纪,农场人民将一如既往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化解困难,迎接挑战,加快发展,为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