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作物栽培

第一节 作物栽培


  
                 第一节 作物栽培
  农场作物包括小麦、大豆、玉米、水稻、青贮以及经济作物等六大类。1995年以前的作物种植面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1995年到2000年,作物的种植面积由农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小麦种植1995年6 028公顷,1999年4 720公顷,减少22%;水稻种植1995年1 022公顷,1999年1 667.33公顷,增加 6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各年变化更大。1996年到1998年,稳产、高产和高价值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999年和2000年,品质好、产量高的农作物品种得到普及和推广。
  1993年到2000年农场科学种田水平提高较快,作物栽培、耕作体系、土壤改良、种子标准化、科学施肥、化学灭草以及植物保护等农艺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诸要素中的最重要的要素,在技术措施规范到位的情况下,由于气候的作用,粮豆平均公顷产1997年3 765公斤为最高,1994年2 565公斤为最低。
  一、小 麦
  小麦是农场的主栽作物。由于东北春小麦品质差,加之市场价格连续下降,销售困难,因此播种面积从1997年起逐年减少。1995年到2000年,小麦播种面积在农场总播种面积中分别占37%、30.2%、26.8%、21%、26.4%和12%,平均每年下降 5.2个百分点。到2000年,小麦已经不再是左右农场经济效益的主要作物。
  1995年以前,小麦品种以高产、早熟、抗病的为主。从1995年开始,市场对小麦的选择从以量为主转向以品质为主,农场开始注重引进品质好、产量高的小麦品种,1998的主栽品种有垦大4、垦红14、克丰13、龙辐麦10号等,以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
  (一)播 种
  农场区域内小麦高产播期为 4月1~10日。个别年份由于气候的影响,播期最终可延长到4月 20日,但产量将受到影响。2000年4月阴雨连绵,5月1日天气才出现好转,小麦播种被推迟。
  小麦种子由农场种子公司供应,全部经种衣剂处理。公顷保苗600万~675万株,播量单口流量正负不大于1%。行距15厘米,深3厘米。播后镇压,镇压后种距地表2~3厘米。
  (二)施 肥
  氮、磷比率1.1至1.2:1,施肥总量8到 10公斤(纯量)。分层施用:底肥三分之二,种肥三分之一,底肥深度8到10厘米。结合化学除草,小麦三叶期时叶面喷施多功能微肥。
  (三)田间管理
  苗期压青苗,天旱压二遍。三叶期时公顷用450克丁酯和 30克绿黄隆混合喷施灭田间杂草,有野燕麦的地号喷施野燕枯公顷用量 1 500克。农场建有黏虫中心测报点,预报和防治农作物害虫。
  (四)灌 水
  小麦生长过程中需水量最大的季节与农场少雨期交会。20世纪80年代农场曾购大型喷灌机一台,由于多种原因,没能发挥作用。1999年,农场购喷灌机4台,喷灌小麦 40公顷,公顷增产750公斤以上。2000年,购喷灌机6台,喷灌小麦200公顷,公顷增产960公斤。
  (五)收 获
  农场小麦收获全部机械化。按品种和成熟情况分段收获:腊熟中期割晒,割晒后2至3天等水分降到 18%时拾禾。割晒的主要目的是缩短收获时间和提高小麦的品质。小麦收获期间为多雨季节,常有洪涝出现。从1993年开始,农场通过增加大马力收获机械,不仅提高了抗涝抢收的能力,而且避免了因延期收获造成的小麦减产。
  从1993年起农场小麦产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变幅较大。春旱是造成小麦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2000年,因春涝夏旱严重,全场小麦公顷产只有 1 845公斤,为1993年以来最低。
  二、大 豆
  1995年到1998年,大豆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导致家庭农场连年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每年的播种面积占全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44%。大豆播种面积过大,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科学轮作,而且还因为重迎茬严重,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2000年,由于严重春涝,小麦播种没有完成农场计划面积,农场只能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导致当年增加大豆面积1 266.67公顷。
  (一)播 种
  大豆播种秋起垄超过70%,原垄卡约15%。垄距60至65厘米。采用“三全作业”(三垄栽培)。4月20日至5月10日是高产期,公顷保苗375万~45万株。为防治杂草,土壤每公顷用72%的杜尔2.25公斤与50%的赛克津0.6公斤、48%广灭灵0.75~0.9公斤混合液喷施处理。
  农场位于山区,初霜早,无霜期短,大豆品种选用以中熟品种为主,搭配早、晚熟品种。地处山区的十三队至二十九队等16个农业生产队,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比为早熟品种15%~20%,中熟品种 65%~70%,晚熟品种10%~15%。晚熟品种主要用于一队至十二队。另外还要选用产量高,抗病、抗虫的品种。2000年主栽大豆品种有合丰25、合丰35、绥农14、垦农14、垦农7、红丰11、东农42为中熟品种;早熟品种有北丰11、北丰9等;晚熟品种为857 1号等。
  (二)施 肥
  大豆公顷施肥纯量112.5~12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 1:1.5:0.3。结合化学除草,大豆初花期每公顷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 2 250~3 000克+大豆多功能叶面肥1 500毫升。根据各生产队大豆地微量元素含量,分别喷施或拌种稀土、铜、钼等微肥,一般可增产45%~150%。
  (三)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包括土壤处理、化学除草、追肥、病虫害防治和中耕等。农场大豆化学除草面积为100%。播前(或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每公顷用72%的杜尔1.875公斤、50%赛克津0.525公斤、48%广灭灵0.9公斤混合液喷施。苗后每公顷用5%的普施特 0.9公斤、广灭灵0.9公斤混合液喷施。结合中耕控制主要杂草,个别地号在的大草秋后用人工割除。中耕一般进行3至4遍,第一次中耕在播后10天左右进行,深松为25至30厘米;二遍中耕在3或4叶期野生,用双翼铲带深松钩,深10到15厘米,既能松土又可灭草;三遍中耕用单翼铲带深松钩;四遍中耕用增土铲封垄培土。
  (四)收 获
  大豆收获以机械为主。落叶超过60%时开始割晒,割晒5天后拾禾。机械收获以豆荚响铃为标准。为避免秋涝年份械收割易造成大豆“泥花脸儿”,对倒伏严重的地块以及地头、地角和小块地,仍用人工割晒,避免机械收割造成损失。
  1993~2000年,农场大豆平均公顷产1 920公斤,最高1997年2 340公斤,最低1999年1 350公斤。大豆生长过程中6月和7月吸收水分最多,1997年的六七月降水量分别为74.9和78毫米,满足了生长期的需要,所以丰产。而1999年六七月仅为42.7和61.1毫米,且过于集中,满足不了大豆生长的需要,再加上秋霜提前,造成大豆青粒率达40%以上,比1997年减产42%。
  三、玉 米
  玉米喜温、喜肥、喜水,高产。因为其收获机械化程度不高,收获主要依靠人工,所以尽管产量高,但种植面积却一直难以扩大。农场的奶牛饲养业较发达,玉米又是奶牛生长所必需的饲料,所以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每年都列于农场的指令性生产计划之内,平均每年的播种面积约占当年总播种面积的 20%。经过多年种植,农场摸索出一套玉米栽培经验,产量和品质逐年提高。
  (一)播 种
  适于农场区域自然条件的优良玉米主栽品种有四早6、四早11、东农428、龙单5、龙单8和龙单13,另配有早熟的东农249、克单8等。玉米对播种时期要求很严,早了粉种,晚了影响成熟。正常年份高产播种期在5月1日到5日之间,较之从前的5月10日以后播种提前了约10天。1994年至1997年,农场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播种和人工移栽。虽然地膜覆盖和人工移栽产量高于直播,但由于其属于密集型劳动,而且与春播争劳力、争时间,收获后脱水慢不便保管、风险系数大等原因,不为群众所接受,因此从1998年开始,玉米种植又恢复到“三全栽培”,公顷产量约6 300公斤。
  (二)田间管理
  玉米中耕3或4遍,以松土灭草为主,6月 10日前完成两遍。三叶期公顷追施尿素45~75公斤或结合化学除草,叶面喷洒尿素15公斤、磷酸二氮钾4.5公斤的混合液。
  (三)收 获
  玉米收获以人工为主,割倒秸秆、扒皮掰棒。公顷收获至少需劳动力 18.75个。玉米收获是农场每年的重要生产任务。
  玉米单产在农场的四大作物中仅次于水稻。1993年到2000年平均公顷产 5 595公斤。1993年6~7月高温少雨,干旱严重,公顷产3 510公斤,为20世纪90年代最低。2000年虽然 6~7月连续干旱,但由于8月份雨水充足,霜降晚,籽粒充分成熟,形成“自老山”,公顷产达7 500公斤,为20世纪90年代最高。
  四、水 稻
  相对于小麦、大豆和玉米而言,水稻生长阶段很少受自然气候影响,每公顷产量一般稳定在6 750公斤以上,而且价格居高不下,所以1996年到 2000年,农场职工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持续高涨。但是农场除了一队、二队和三队外,其他生产队的耕地绝大多数处于丘陵或低山地带,坡度较大,加之小区内气候变化大、水利资源缺乏等,水稻种植面积一直难以有较大的发展,到2000年才扩大到1 666.67公顷。农场的水稻主产区包括一队、二队、三队、十一队、二十二队和二十四队等临河近水的生产队,其他如九队、十队、十二队、二十三队和老岗林场等单位也有少量种植。
  (一)播 种
  水稻采用旱育壮苗模式化栽培。扣棚烤床在3月2日至4月8日进行,秧田播种从 4月6日至4月23日。从1996年开始农场全部实施旱育稀植。为保证发芽率、发芽势和秧苗整齐,用标准盐水(1:1.3)处理种子。芽种播量机插秧中苗盘100~110克;人工插秧中苗每平方米 250~300克,大苗每平方米200~250克;钵体育苗每穴3~4粒。种子选择一队、二队、三队以12片叶品种为主,如垦稻8号、垦稻7号;九至二十九队以10~11片叶的品种为主,如垦稻 9号(10片叶)、早熟的空育131、垦鉴稻3号、绥粳3号等。插秧5月5日至5月 25日。一队至八队地区无霜期135~140天,活动积温2 400℃~2 500℃,插秧行距27厘米,株距 12厘米;九队至二十九队地区无霜期110~115天,活动积温2 150℃~2 250℃,插秧行距27~ 24厘米,株距9厘米。
  (二)田间管理
  水稻秧田管理前期抓调温控水,后期抓通风练苗提高壮苗率。通过对水稻生长期内的水量、水温控制,促使水稻沿着高产轨道健壮生长,确保安全抽穗、成熟。本田管理机井提水 4月18日开始,水库4月21日开闸,5月11日水整地工作结束。插秧从5月5日开始,5月 25日必须完成。采用深侧施肥。公顷施肥纯量 187.5公斤,N:P:K=1:0.7:0.5。氮肥施用分茎、蘖、穗、粒4次进行,各次施用量中总肥量中的比例为4:3:2:1。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 50%作基肥,50%作穗肥。插秧后立即深水扶苗,分蘖期寸水增温促分蘖,中、后期以间歇灌溉为主,黄熟期水排干。稻田除草在不同时期的使用丁草胺、艾割、阿罗津等。水稻生产备耕坚持两秋三常年 (秋整地、秋作床,常年培肥地力、备床土、积造有机肥)工作。
  (三)收 获
  水稻黄化完熟率达到95%以上开始收获,10月15日前完成。在收获的面积中,1993年至1996年人工约占70%,机械约占30%,2000年,人工收割面积已降到20%,机械收获上升到80%。
  1993~2000年,全场水稻平均公顷产6 075公斤,1993年最低3 675公斤,2000年最高7 5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