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农场教育事业从1957年到1992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到1992年,基本形成了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级中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包括职业高中、北大荒艺术学校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1993年以来,农场的办学宗旨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所有的学生办学”。根据农场教育事业“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进行了五项重点工作:理顺教育管理体制,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整体效益;实现国家提出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建立规章制度,加强教育管理,制止“七五”后期出现的中学和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大量招收重读生而导致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进行学校规范化建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1993年 4月,为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农场先后作出《关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决定》、《关于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的决定》、《关于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的决定》、《关于加强幼儿教育的决定》。这些文件,对农场的教育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能够重新走在农场总局教育系统的前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月,农场作出《关于调整全场教育布局的决定》:龙头子弟校、农场子弟校的初中部并入农场高级中学,建立完全中学,即八五一一农场中学;龙头第二小学与原龙头子弟校小学部合并,成立龙头小学;以原农场子弟校小学部为基础成立农场场直小学;保留青年小学;北大荒艺术学校从高中分出与职业高中合并,称北大荒艺术学校。自此形成了场直幼儿园、青年小学、龙头小学、场直小学、中学、北大荒艺术学校和教委直属的职工培训中心为框架的农场教育布局。通过调整,解决了“七五”后期出现的农场教育布局不合理、管理不方便和办学效益低的问题,为各校的规范化建设、教学质量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年底,农场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两基”)工作通过了农场总局检查,经省政府批准,成为省“两基”首批达标单位之一,提前 7年完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两基”目标。
1995年,农场制定并贯彻《教育系统三项改革实施办法》,深化教育系统用人制度、工资制度和劳动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实行聘任制,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分开。实行津贴浮动制,津贴与教师的工作量和质量挂钩。制定实施教育系统各类人职工作量标准及考核办法。年底,中学和场直小学通过了农场总局的规范化学校验收。
1996年,省教委分别授予场直小学、中学“电化教育甲级单位”称号,授予中学“电化教学先进集体”称号。农场总局授予场直小学“标准化小学”称号,授予中学“示范中学”称号。农场教委被省教委、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农场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出台。该计划规定了“九五”期间农场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对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勤工俭学等做了详细安排,提出了实现“九五”计划的保证措施。为完善1993年到1995年的教育改革,农场制定并实施《教育系统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在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工勤人员岗位工资制以及非义务教育收费、财务管理、卫生保健、勤工俭学等七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七五”末期,农场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如为保持当年升学人数,初中高中大量招收重读生,不重视起始年级,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农场教学质量在1995年滑入历史最低水平。“八五”以后,农场及时调整教育布局,制止重读及学生流失,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对学校的督察,使学校的短期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农场教学质量开始回升。1996年小学毕业生合格率100%,初中毕业生合格率94%,高中会考通过率98%,高考升学率、应届毕业生有所增加。
1997年,农场资金紧张,拖欠教师工资5个月,教师队伍不稳。
1998年,针对部分工业企业转为民营,农业生产组织全部为家庭农场所代替,农场补贴教育经费更加困难的实际,《农场教育经费统筹及管理方案》出台。规定农场不再划拨教育经费,教育经费由学校在学生交纳的学费中解决。学生交纳学费后,可由学生家长持单据回服务单位或者所在的经济组织报销。为保证家庭困难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全场人民捐款154 879.55元,成立“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学生救助基金”,并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学生救助基金使用管理细则》。农场委托教委按照《细则》管理“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学生救助基金”。1998年到2000年,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学生救助基金”,先后救助特困生154名,救助金额达 12万元,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接收安置肇源农场19名受灾的中学生和小学生,学校为其捐款捐物,保证了他们的正常就学。小学毕业生合格率持续稳定在100%,初中毕业生合格率上升为98%,高中会考通过率各年级各科平均稳定在98%以上;高中毕业生的高考升学率大幅度上升,30名应届毕业生被国内大专院校录取,占参加考试人数的 54.5%。农场总局教育局分别授予中学和普通高中为“教学先进单位”称号。农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前几年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2242工程”,即:实现两个转变(人才观和质量观)、建立两个制度(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奖励制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达到四个优化(优化教学目标、过程、方法、手段)、夺取两个丰收 (教育科研和教育质量)。力求达到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目的,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深刻变革。
1999年10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来农场检查教育工作。在听取农场“两基”工作汇报,查阅教委及各学校的有关文件和资料,检查校舍和教学设施,查看学生作业后,评价:农场“普九”水平高,教育的思想超前表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美展和汇报演出的水平与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同等学校不相上下。
2000年,根据场发〔2000〕1号文件精神,农场在龙头小学进行改革试点, 人员编制由原来的63个压缩到31个,其中12名教师转岗。3月,北大荒艺术学校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试点。5月20日,各校食堂人员与学校脱钩,完成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同年,按照《八五一一农场2000年教育系统改革实施细则》(场发〔2000〕19号)和黑编〔2000〕13号精神,实行教师竞聘上岗,打破了以往重资历,轻能力的作法。初中、高中在重要学科和教学岗位设立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岗位,实施评聘分离,新学年高聘8名低职教师,低聘23名高职教师。
8年来,农场成人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 成人教育办公室和职工培训中心采用多种形式办学,完成了职工的学历教育。培养毕业生中专89名,大专276名,本科145名,改善了干部职工队伍的文化结构。在此期间,农场每年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班和农机驾驶员培训班,培训率分别达到职工总数的80%和 100%。各生产队开办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推广新技术。农场每年除送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农场总局、管局举办的培训外,还对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农业(农机)技术员和会计进行短期培训。通过函授学习,岗位对学历的要求标准,小学教师达到100%,初中教师达到 98%。各学校主任级以上干部全部参加了农场总局的岗位培训,获得了岗位证书,全部持证上岗。
在黑龙江垦区职业高中纷纷停办的情况下,北大荒艺术学校发展成为具有职业高中班、成人中专班和普通中专班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中学,每年在校生稳定在 200人左右。1996年,办学经费自给率已达到60%以上。
8年来,职业高中累计为农场输送农机、畜牧专业的中等专业人才 95名;北大荒艺术学校为黑龙江垦区输送中等艺术人才331名,幼儿教师195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考入高等艺术院校40名,进入地市级专业文艺团体演员25名,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135名,基层文化艺术骨干131名。累计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182名,为垦区艺术教育以及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培养了人才。
农场教育事业情况统计表
(1993~2000年)
表5—1
教育经费收支情况统计表
(1993~2000年)
表5—2 单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