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时尚

第四节 时尚



                第四节 时  尚
  建场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农场职工崇拜军人,学习雷锋,人人争当劳动模范、事事争第一。流行的口号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超英赶美,只争朝夕”、“以粮为纲”、“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备战、备荒、为人民”等。理想职业是拖拉机驾驶员。最流行的歌曲是《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农场流行跳“忠字舞”、唱“语录歌”、忆苦思甜。流行的口号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大破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大树无产阶级的新思想、 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革命无罪, 造反有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最流行的歌曲是《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1973至 1976年,职工家庭流行大衣柜、五斗橱。三大件(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后改为五大件, 即在三大件之上增加了收音机和座钟)是多数职工家庭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来自城市知识青年中风行“上大学”、“办病退”(即通过合法手续返回原籍)。
  1977年到1989年,黑白电视出现在普通职工家庭中,生产队风行小开荒、饲养畜禽、为子女结婚大操大办。每逢秋季,职工家庭购买水果不以斤两计,均以筐、箱论,少则一筐(箱),多则数筐(箱)。自1981年始,农场职工言必称奶牛,饲养奶牛不仅成为农场当时的风尚,而且影响到了附近乡镇村屯的村民。在国际赛事中连连夺取冠军的中国女子排球队的事迹,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其“团结、拼搏”的精神,成为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1982年,农场提倡“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双补”盛行,即采用多种形式对在职的中年和青年职工进行文化和技术补习。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农场流行口号是:“抓纲治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生一个好”、“时间就是金钱”、“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理解万岁”、“五讲四美三热爱”等。
  20世纪 90年代,录音机、电唱机、彩色电视机、照相机、洗衣机、冰箱、VCD、电话、电脑、摩托车等进入寻常百姓家。
  春末秋初和夏季的假日里,许多人以能到水畔垂钩为乐。玩麻将是成年人业余时间里的重要娱乐项目。孩子们则多数迷恋于各种电子游戏。交谊舞成为中年人、老年人的主要健身活动之一。青年则热衷于卡拉OK、摇滚乐、流行音乐和打台球等等。苏联解体、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海湾战争、公审王宝森、科索沃危机和中国使馆被炸等重大历史事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职工下岗”、“职工再就业”、“自谋职业”等是人们最关心的事。2000年,拥有电脑的职工家庭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信息成为最新时尚。
  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口号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教兴场”、“再创农场新的辉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