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张源培关于建设万头奶牛和乳品生产基地的报告(摘要)

张源培关于建设万头奶牛和乳品生产基地的报告(摘要)



  1963年 7月,中国畜牧专家、八五一一农场张源培根据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关于发展奶牛业的指示,提出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完达山南麓,以杨岗食品厂为中心建成一个万头奶牛和乳品生产基地的建议,同年7月 13日,他向农垦部部长王震递交了含有建议内容的报告。下面是其报告的核心部分。
  乳品是一项重要的生活资料,是幼童生活的主食品。发展乳牛,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普遍吃上牛奶,比吃粮食更科学,这完全符合毛主席指示执行移风易俗,增强人民体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精神。
  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不断地扩大国内的市场。目前乳粉在市场上有些滞销积压,必须看到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当我们从六亿五千万人口的需要来考察这一事物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乳牛的基础与需要之间相差非常之大。目前国营农场手中仅有乳牛15万头,按10万头出乳,每头每年产量两吨半计算,才只有25万吨,以城市人口1亿人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只有5斤。今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奶品的需要将是不断增长的,因此必须加速发展这一产业。此外,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已经解放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动生产率还处于低级状态,牛奶的生产也不例外,因之乳产品价格一般偏高,不易被广大的一般收入水平的职工所接受,因之我们还必须克服种种落后因素,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期降低市场价格,以便能为广大的居民所接受。
  农业生产和畜牧业是一个密切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谁要是把这一自然界的自然链锁割裂开来,便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观点。事实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其农产品产量就高,在我们国内也这样,畜牧业比重大的农场其(粮食)产量就高于单一经营的农场。因此必须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农林牧三者相互依存’的经营观点,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注意畜牧业的发展,不能看到当前农业没有过关,消极等待条件成熟再去着手,必须积极地发展畜牧业。
  在国营农场的畜牧业中必须应多注意于发展乳牛。第一是草食动物;第二以生产营养丰富的食品——乳与肉;第三它可以役用。
  乳牛业的发展,今后必须大量地依靠国家农场,因为目前人民公社区的积累水平,还不能全拿出更多的资金购买乳牛。 
  这个新乳牛基地要求在建国20周年的时候建成,其规模要求达到1万头。
  这个基地的组成是许多场联合起来的牧场,结成一个经济纽带,按1963年元月21日部务会议决定的,以完达山食品厂为中心,以原八五一一农场和实验农场为骨干形成起来。它的任务主要是生产乳肉原料与加工品。母牛要育成起来,编群出场,扩大乳牛基地,其多余的公牛要实行用代饲料培育,提供耕牛与肉牛。
  为小公牛找到一个适当的处理门路,的确是一件好事,都想养下去这是每一个养牛者共同的愿望。就连我们直属垦区同样有这种感觉。显然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某些具体单位接受这批小公牛的饲养任务,国家不予投资,叫他们用流动资金购买,这在企业积累或有盈利的条件下是可能的,但在目前大部分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对接受这样的任务是有实际困难的。
  农垦部最近在研究向国家请求补贴的办法,但是具体措施还没有结论。
  当然,对如何少用牛奶、降低标准,用很少的饲养费用能把它们的生命先维护下来,这是一件急迫的问题,又是一件很重要的技术科学课题,我一定组织进行这一试验,同时也和有关单位联系,共同进行这一工作。
  对张源培的报告,1963年年7月13日,王震在写给农垦部党组的信中这样说道:
  “我召张源培同志来沪所解决发展奶牛问题。现由张源培同志提出一份报告,我同意。请告生产局,审议部务会议决定执行办法,并向农办报告和告总局。”
  20天后,农垦部生产局拿出意见:
  “同意以杨岗食品厂为中心,在 1963~1969年7年中建立一个万头奶牛基地。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为了做好这件事,应认真研究,并拟制七年发展奶牛生产的综合性计划,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流动资金、饲料生产(精、粗饲料自产自给)和技术工人的培训等工作。计划经东北农垦总局报部里审批同意后,即按计划行事,不再轻易改变。
  由外地购买奶牛,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由少到多。在运输和饲养管理等方面获得一定经验,饲料和人员有了准备后,方大批运进,以免损失。”
  从此,开始了八五一一农场奶牛饲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