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八五一○农场史,经过将近三年的努力,现在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我们这部农场史,采取史志结合的形式,从1948年建场起,下限到1983年止,共写了36年的历史。但个别章节的内容,也有写到1984年的。
这部场史由概述编、简史编、经济编、政治编、文化编、杂记编和大事记组成,共39章117节,36万多宇。编写这部场史,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党的“十二大”路线为指针,以生产发展为主线,力求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通过叙述历史,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启迪后人的目的。
然而,编写这样一部内容纷繁、庞大的农场史,碰到最大困难是资料匮缺,有些年份甚至是空白点。为弥补资料的严重不足,一方面,我们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动员大家献资料,内外调查找资料。如1949年永安机械农场的场牌、1949年农场部分干部职工在密山参加开国大典时拍摄的照片以及1950年的农场场徽,都是由农场老干部、老职工贡献出来的。另一方面,场史办的同志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曾先后到总局档案馆、省档案馆、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图书馆、虎林战备档案库等单位,摘抄、复印各种资料达100万宇;同时还到云山、青山农场,佳木斯、哈尔滨、辽阳、郑州、呼和浩特等地,走访了农场历届党政领导人,采访了大量口碑资料。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了编纂大纲和细目,然后邀请机关各业务部门分口撰写专业志。在罗青山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从1982年11月开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于1984年1月完成了初稿。经管局初审,认为需进行大量的充实与修改工作。1984年5月,原场史办的同志大部分被调走,改稿工作停顿下来。同年12月,由殷周、刘洪飞等同志和各业务部门密切协作,于1985年4月完成第二稿;同年5月经管局复审基本通过,后经殷周同志通篇修订,于1985年8月完成第三稿。前后三年参予这次场史编写工作的有53人之多。可见完成一部农场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非通力合作是不能完成的。
必须指出的是,在编史过程中,农场党委和主要领导,宁兰昌、谭克信、戴超群、工会主席单景中等同志对场史编纂工作十分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并亲自审稿;老红军张文忠、著名劳动模范修德山以及张敬贤、杨广文,韩学忠、李冠英、何文有、荆月升、刘鼎宝、彭兴福等同志,为场史编纂工作,或献计献策,或提供资料,或亲手撰稿,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应当提出的是,在编纂场史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总局、管局场史办的及时指导,得到了鸡东、密山县志办、兄弟场史办的支援和帮助,得到了农场历届领导和同志的亲切关怀,有的提供情况和素材,有的还亲自撰写回忆录,谨在这里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纂场史,任务浩繁、艰巨,由于资料不全,水平所限,错漏之处,肯定不少。为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教。
黑龙江省八五一○农场史编写办公室
一九八五年八月
编 史 机 构
八五一○农场史编委会名单
主任委员 宁兰昌 谭克信 戴超群
副主任委员 王保林 张玉发 刘洪飞 殷 周(主编) 张祖之
委 员 (名单从略)
八五一○农场史编委会办公室名单
主 任 罗青山(前期主编) 殷周(主编)
副 主 任 杨秉真 齐长伐(前期副主编) 刘洪飞(副主编)
编 辑 罗剑彬(前期) 邓民孝(兼)
顾 问 张文忠 贾子仁 白德亮 郭 瑛
工作人员 王者文(后期) 茅小平(后期)
审 定 单 位
中共黑龙江省八五一O农场委员会
中共牡丹江农场管理局委员会
撰稿人名单
档 案 张贻柏
栾志平
打 字 罗方宏
孙秀梅
文字顾问 张良佐
责任校对 孙炳涵
封面设计 赵修源
摄 影 李忠诚 单景中 方吉贵
注:纂修人除署名者外,其余章节均为殷周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