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农机修理

第六节 农机修理


农场对机械修理主要采取一级修理制度,也就是生产队对拖拉机进行高号保养,修造厂进行一级修理(即所说的进厂大修),一级修理的间距和依据是按各类不同的拖拉机,规定一定的耗油量来进行周期的修理,一般情况是三年左右进厂修理一次,全场每年进厂拖拉机约在25%~30%左右,对使用保养好的拖拉机可以延后进厂,对使用保养差的、技术状态和技术指标下降的可提前进厂修理。修造厂严格修理标准和修理工艺,按一级修理标准进行检查鉴定,出厂机车一律达到验收标准。
  农机修理状况在这12年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84~1989年,由于兴办家庭农场,修理工作比较混乱,家庭农场怕花钱,机车不进厂,自己在家门口就拆,使机车修理质量大大下降,保证不了农时和田间作业的要求,机车三率下降。
  1990~1992年,收回家庭农场转让的机具,由生产队、机务队承包,实行提取大修理基金,这一段时间能按修理制度要求进行,该进厂的进厂,该高保的在生产队高保,机车的经济指标和动力指标基本达到了要求。也能保证生产队各个作业环节的用车。
  1993~1995年,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财务制度取消各项基金的提取,农场进一步为生产队放权,这几年拖拉机大部分在生产队自行检修,进厂检修的很少。有的生产队为提高检修质量,还专门去修造厂请专业技术人员到队帮助检修。
  近几年生产队冬检保养车大多数单位能在12月末结束,农具坚持常年检修,第二年3月又进行复检复修,农机具基本保证了正常作业。冬检期间农场及时召开“四长”会议,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从而保证了修车质量。
             修造厂拖拉机修理费用表
               (1985~1994年)
  表3-12                         单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