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重大科研成果及优秀论文
第五节 重大科研成果及优秀论文
一、科技成果
成果名称:兴凯湖大白鱼人工饲养产孵
成果负责人:张晓光
职务、职称:畜牧科副科长、水产工程师
研究成果报告:
兴凯湖大白鱼,学名翘咀红。分类学位置为:锂科。
地方名:翘壳(四川)、翘咀、翘咀巴(湖北、陕西)、翘咀鲢子(河南)、兴凯湖大白鱼(黑龙江),以下简称大白鱼。
大白鱼属广布性鱼类,据资料记载,我国的黑龙江、辽河、黄河、珠江等水系以及台湾均有分布,但由于兴凯湖具有独特的水域环境,使其在生理性状上形成一个独立的种群。故在各鱼类志中均有兴凯湖大白鱼这一亚种的记载。加之兴凯湖营养丰富,水质清新,远离工业污染,使其体色银白,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是兴凯湖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而目前由于扑捞强度过大,资源濒于枯竭,寻求用人工方法回复资源,以探求用人工方法进行大白鱼的养殖已是当务之急。
经过多方论证,于1987年由总局科委批准列为:《总局及黑龙江省重大科研课题》编号为871—13—04,并于1991年秋由总局申报为农牧渔业部应用科研课题项目,专题合同编号为垦—03—05—1.
按总局和农业部下达的课题任务,是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大白鱼的人工产孵与驯养的全部内容,现经过课题组的努力,提前3年时间完成全部课题内容,其具体指标如下:
一、人工条件下驯养鱼达到成熟,完成了亲鱼培育技术的研究,开始我们用四年时间1987~1991年用天然大白鱼幼苗2000尾培育出性成熟亲鱼3组11尾,后备亲鱼56尾。
二、大白鱼人工产孵技术的研究获得成功。于1991年7月用人工方法一次催产获得成功,获受精卵15万粒,出苗6万尾,经人工培育24天后获得大白鱼幼苗(27~33mm)4.38万尾,经苗种池培育,秋季共出池(57~85mm)3.43万尾。1992年5月上旬出池验收第一批人工大白幼苗,安全越冬,成活率达93%。
1993年7月对该项技术进行重复试证,又一次获得成功,1993年秋出池获得大白幼鱼5万余尾,平均长度为56~83mm。
三、大白鱼人工饲料的研究。该项研究已获得成功性进展,虽然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但目前研究使用方法,已基本保证了大白鱼从苗种到成熟亲鱼各生产阶段的要求。
四、大白鱼亲鱼与苗种培育技术及越冬管理技术获得成功性进展。
五、人工产孵大白鱼胚胎发育的观察与研究。该项研究已形成成套资料。
六、大白鱼人工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这主要是对百亩至万亩以上人工水面进行的试验。根据各水域中能提供给大白鱼天然饵料生物的数量而决定该水域的放养量,一般每年每亩放3~15万尾,一般在三年后开始形成产量,个体生长在3年后一般在800~1500克,也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起扑规格。
经试验证明:大白鱼由于起扑率高,口裂生长远小于同期人工经济鱼类的体宽,以及在人工静水体中不能自然产孵,可完成由人工控制其种群数量等特点,大白鱼将成为垦区大中型水域大力推广和普及的名优品种。
二、优秀论文
论文级别:全国优秀论文
论文题目:《加强垦区医院检验工作和科学管理》
论文作者:王洪
职务、职称:医院检验科主任、主管检验师
发证单位:全国临床检验技术新进展与应用学术交流会
论文发展刊物:《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2年3期中山医科大学主办)
论文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国民经济和农垦事业的飞速发展,垦区医院所肩负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加强检验工作的科学管理是提高和保证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的重要一环。实践表明:一切为患者着想,一切为临床着想。是检验工作科学管理的出发点;科学安排检验工作,着眼于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是检验工作科学管理的重点;建立中心试验室,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是检验工作科学管理的关键;培养检验工作人员对医学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是检验工作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