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


1984年以来,农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农场党委把教育工作摆到了党委议事日程上,每年至少召开二次“兴教议教”会议,研究教育发展问题,为教育排忧解难。自1985年规定9月10日为教师节以来,农场党委已认真组织了10个庆祝日活动,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逐年提高,尊师重教成为时尚。
  一、办学条件的改善
  国家的重视,企业的投入,这是农场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12年间,农场对教育的投入达1727万元。新建教学楼两幢,面积达4237.09平方米;投资62万元新建一栋面积1324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为各学校冬季取暖组装了暖气设备;投资近50万元为场直小学的自然实验室、微机室、电教室、体育室、舞蹈室、音乐室,职高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购置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农具;给中学、场直小学建设了生均20册的图书室;投资近8万元,为幼儿园添置了玩具及其它设施。1991年,场直小学被评为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中小学、幼儿园、职业高中建设具有相当规模,达到了省城镇学校规范化标准。1993年,场直小学被命名为省级标准化小学,农场幼教中心被命名为总局级二类园所。
  二、办学网点的调整
  根据农场、总局、管局教育局的部署,1984年以来,农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集中办学,对全场办学网点布网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是1985年2月小学办学网点的调整。即:原一分场的一、二、三、五队小学撤销,集中到一分场中学;原二分场的六、七、八、十一、十二队小学撤销,集中到二分场中学;原三分场的十四、十五队小学撤销,集中到三分场中学;原四分场的二十、二十一、二十二队小学撤销,集中到四分场中学;永安转运站小学撤销,并入场直小学。把原来21个办学点缩成7个办学点。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住校,各学校分配部分教师管理学生的食宿,24小时值班,这部分教师被称为“舍务教师”。这是农垦办学的一个创举。
  第二次是中学办学网点的调整。1985年7月,一分场中学撤销,1986年7月二分场中学撤销,均并入四分场中学(农场职业高中);1987年十八、十六队小学撤销并入三分场中学。农场学校减为六所,即:场直中学,三分场中学,职业高级中学(含附属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当壁镇小学、杨木林子小学、化工厂小学。
  第三次是1990年7月三分场中学撤销,并入场直中学;场直小学从场直中学分离出来独立设校;同期化工厂小学撤销,并入三分场的红旗小学;1992年8月,杨木林子小学撤销,并入职业高中附小,1995年有中小学校五所,即:农场中学、农场职业高级中学、当壁镇小学、红旗小学、场直小学。
  三、教师队伍建设
  1984年以来,由于办学网点的调整,学校定员定编及人才的流动,农场老师队伍成分变化较大。为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农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学校,在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质、文化业务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的措施是:(一)强化教师德育。政治理论学习,思想工作常抓不懈。(二)抓好每年一度的教师业务考核,强化教学常规的管理考核工作。(三)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进行六项教学基本功训练。(四)组织教师进行文化进修、学历培训。12年间,教师中经过大中专培训的有141人,参加各类短训班的100余人。(五)开展教学研究,组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六)引入竞争机制,开展评优活动。每年教师节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教师。
  经过十几年师资建设,农场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各学校教师骨干队伍开始形成;学历达标初中达90%,小学达100%;有8名教师被评为省、总局、牡市教学能手,教师撰写的论文有58篇获得总局级以上的奖励。每年有60多名教师受到表彰奖励。中小学有20名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其中杨威威代表总局参加省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获好成绩。
  四、学校德育工作
  农场各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强化德育工作的领导和队伍建设。多年来对学生进行以热爱北大荒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五爱”教育和行为文明规范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仅1991年、1992年两年统计,场直小学做好事、拾金不昧10800余件,收到社会上来的表扬信100余封,为灾区捐款捐物近7000元。场小少先队,坚持五年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受到社会好评。职业中学高中学生十年如一日,坚持照顾三位孤寡老人和学生邵玉美,田树风一次拾到1500元人民币,交还失主的动人事迹被传为佳话。学生勤奋好学,文明守纪,良好的校风逐渐形成。